为什么我怎么吃都不胖

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典型的人:不怎么吃都胖的人和怎么吃都不胖的人。也许大多数人都很羡慕后一种人,但事实上这两种类型都是病态的。少食而肥型,喝凉水都胖的人,虽然胖,但不是肌肉多而是脂肪多。能吃却瘦型,酒肉穿肠过,胃火盛总是饿,也很容易渴,怎么吃都不胖不吸收这在中医里称为“胃强脾弱”。这都是脾气虚的信号。

中国人最容易脾虚。如果十个人去看中医,估计得有5个人的诊断结果是脾虚。脾虚之所以常见,与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生存环境与民族性有关。中国人是心思细密的农耕民族,身体上的劳损和精神上的煎熬其实都在伤脾。此外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以粮食、蔬菜为主食,肉类只占我们饮食的一小部分。而肉类提供的热量是粮食、蔬菜的两倍以上,中国人的体质因此而显得能量不足,也就容易阳气不足。

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脾虚的人年轻时,代谢问题因为生命力旺盛而暂时不明显。到40岁以后,整体的代谢能力下降,应该消耗出去的“脏东西”就要停在身体里,脾气虚导致的代谢无能的问题就会加重,可能会出现在气虚,阳虚,甚至血虚。

有个名中医,他在辨证病人是否是气虚时凭借个人经验:那些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咬”不清楚,或者越说越快的人,很可能是气虚,这和说到最后就要咳嗽的原理一样,是气虚不足以支撑到把最后一个字“咬”清楚,所以才会下意识地加快语速。有的人早上起来就头疼,因为早上是阳气刚升的时候,头是“诸阳之会”,必须有阳气的供养才能耳聪目明、头脑清醒。这种气虚的人,本身就虚的阳气,在早上能供给头脑的就更少,所以往往是早上起来就开始头疼,特别是起得早一点儿的时候。但是到了下午,活动多了,又耗气了,阳气供养再次不足,头疼的问题又可能出现。

而阳虚体质最典型的指标就是:这种人会比其他人怕冷,即便是夏天也会手足不温、体温偏低、皮肤的颜色也偏淡,因为虚弱的脾气没能建立好身体和环境之间的“隔离带”。而且容易一着凉就腹泻、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这种人的体质是急需改善的。

处在气虚阶段时重在补气,为的是避免气虚变成阳虚。但一旦气虚发展到了阳虚阶段,无论医生建议你选择保温的养生方式,还是选择温热药物、食物的治疗,都是为了扭转阳虚,至此,治疗就显得更为紧迫了,因为阳虚比气虚的问题要严重。中医治病也好,养生也罢,归根结底就是在养阳气,养这个人体里的“太阳”。只不过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养,如药物、食疗、运动,甚至作息时间的调整,但不管用什么手段,都以达到保护阳气为目的。

节制生冷应该从年轻时就开始。具体说就是,即便你还年轻,也不能过食生冷,这是直接伤脾气的。因为生冷的食物占用了你可能本来就不充足的能量,这些冷饮使你脾气虚了。如果每天你的脾气都要分出一部分去捂热寒冷的食物,久而久之,脾气虚的体质就形成了。过食生冷导致的恶果,一般会在35岁之后出现。

保温、晒太阳,都是保存和补充阳气。一位肿瘤专家面对记者“怎样才能预防乳腺癌”的提问时,回答说:“年轻的女性,一定要多晒太阳,多在太阳光下扩胸。”晒太阳在中医理论里是补充阳气,而扩胸是振奋阳气,在西医看来,就是直接地补充能量。低体温的身体环境是最适宜癌症生长的,这也是阳虚体质容易患癌症的另一个证据。硫黄是味热性很大的药,过去的花匠要想让哪种本不能在冬天开花的植物抢在冬天开花,就在这种植物的根处埋上硫黄,花就会在冬天开放。什么原理呢?就是因为硫黄是热性的,在中医里属于补肾药。

所以,女性要尽可能地避免下肢、腰部受凉,如果你参加社交活动时一定要穿裙子,那至少要穿条可以保温的丝袜,同时在肚脐周围或腰部贴个“暖宝宝”,尽量使要穴不受凉。如果真的在白天受凉了,晚上一定会用热水泡泡脚,用热水袋敷敷腰腹部。泡脚的时候可以在水中加点儿黄酒,不用特别好的酒,就是我们平时做菜时用的黄酒,每次用20~30毫升,增加活血温阳的效果。

健脾是最可以采取食疗办法的,因为很多健脾药都是药食同源的,比如山药、薏米、芡实、荷梗等,与大米加在一起熬粥,是很好的健脾利湿食疗方。薏米、芡实也可以在药店买到;山药可以用新鲜的,也可以用干的;荷梗是很好的祛湿药,效果比荷叶还要好,放在粥里还能做成“荷叶粥”的效果。将薏米、芡实、白扁豆泡上半天,放在高压锅中,加点儿大米,以保证粥的质感。熬煮到前三味八成熟时,将山药切成小丁,与荷梗一起加进去,至山药绵软就可以喝了。

我们常吃的“冬瓜薏米汤”,利湿的效果也很好。薏米50克,冬瓜克,可以稍微加点儿肉汤或者鸡汤,前提是你对猪肉、鸡肉不过敏。将冬瓜切片后和薏米一起煮,煮到瓜烂米熟,调味就可以吃了。冬瓜和薏米都有利湿的作用,对过敏人来说,这道汤就是帮助他们排出体内还在产生过敏的物质。

糖高的人来说,医生是不建议他们喝白米粥的,因为一碗白米粥的升糖效果和一杯白糖水近似。医生担心糖尿病病人在喝完一碗白米粥之后,血糖的骤然升高会再次伤及胰岛细胞,但这也透露出一个事实:“五谷”是最好吸收的,也是最节约脾气的。“五谷”包括稻、麦、黍、稷、菽,就是大米、小麦、黄米、小米、黄豆。从中医的角度讲,“五谷”都入脾经,把养脾的“五谷”放在第一位,再次验证了脾气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严重虚弱的甚至可以从喝米汤开始单纯的米粥,消化、吸收起来是最节省能量的,即便是“带病”的脾胃,消化起来也不费力,直到自己感到食欲恢复,再开始逐渐地加量,一直加到正常进食。

胡萝卜、南瓜也可以改变阳虚体质。唯一需要小心的,就是吃得太多有可能让皮肤染黄,所以建议每天平均不超过克。此外还可以用“藿香正气水”,就是我们在夏天中暑时喝的那种像酒一样辛辣的药,它对祛寒湿非常有效,绝不仅仅用在夏天中暑这种情况。而且一定要喝“藿香正气水”,而不是吃“藿香正气胶囊”,“水”是乙醇提取的,酒的温性可以帮助祛湿。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要喝~0毫升的水才算正常。其中经常受凉的人最好喝点儿姜茶或者红茶,这两种饮料都是热性的,便于身体的吸收,同时也有补助阳气,帮助水运化、蒸发的作用。此外,每次喝水的量不要过多,要少量多次,给身体一个吸收的机会。

中国人的脾气特点就注定了,水果、蔬菜等性质偏凉的食物,不仅摄入的量要考虑,时间也需要考虑。而且,早餐的时候吃水果并不是人人皆宜的,特别是原本就脾气虚的人,大清早的,脾气还没有充盛,就要去消化凉性的食物,这对身体来说,显然是额外的负担,未必能被身体有效地吸收。脾经值守是巳时,也就是上午的9点到11点。这个时辰以后,脾气才渐渐健运起来,所以,吃过午饭再吃水果显然比早上吃要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

小米和黄米都是性温、味辛的,所以比较适合早上吃,比如,早上喝一碗小米粥就很符合养生理论。传统中还有“上床萝卜下床姜”的说法,性质温热的姜也是入脾经的,建议早上起来吃,因为早上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初生,脾气还不蓬勃,需要扶助,以帮助它为即将忙碌一天的脏腑提供能量。所以很多懂养生的长寿老中医都有早上喝小米粥、用生姜做小菜的习惯,这都是基于补脾的这个原理。先要把小米放在铁锅里炒到颜色稍微变深一点儿,注意,不加油,直接在锅里翻炒,颜色变深之后会有点儿香味出来,这个时候再用它来熬粥,健脾的效果就更好了。

不运动就是导致脾气虚的一个直接因素。每天清晨起来要喝一杯清水,就是因为夜里你的皮肤一直在进行着“无感蒸发”。而这种“无感蒸发”就是在蒸发体内水分的同时,把水分直接带给了皮肤。如果你的“无感蒸发”能力弱,皮肤得到的滋润也就少,即便你用了保湿产品,但没有水分源源不断地从体内蒸发,你的保湿霜也就会无用武之地,作用也就有限了。一旦你年过三十五,雌激素水平下降,保水能力不好了,又缺少“无感蒸发”的能力,就会面临皮肤比壮实女孩子干瘪得快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是个喝了水很快就要排尿的女孩子,应该从年轻时起就有意识地增加火力。具体的办法就是运动,像慢跑、游泳、爬山之类的有氧运动,每天至少持续半小时,而且在运动完之后,你要能感到阵阵热气从皮肤里冒出来的程度,人为地增加你皮肤的“无感蒸发”。水分被蒸发的过程,你的皮肤就被滋润了。

抗生素和激素是能伤阳气的药物。现在很多医院,而且要求输液、打针。他们发现,这样治疗退热特别快。难道真的是有什么退热妙方吗?其实不是,是那里的医生在点滴中加了能使小白鼠提前衰老、导致阳虚的“地塞米松”,医院中,这种一发热就用激素的治疗已经成了常规。如果用激素把白细胞的战斗力抑制了,热肯定就退了,但也等于把战场拱手让给细菌病毒。这样的消炎、退热是以降低人体抵抗力为代价,在消炎和退热的同时是在伤阳气。像感冒发热,甚至肺炎引起的发热,都不应该动用到激素。

足三里这个穴位可能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可以帮助你把吃进去的食物转为营养物质,不至于以脂肪的形式停留在体内的穴位,是健脾的要穴。对于因为脾气虚而发胖的人,足三里这个穴位是要经常按摩的。如果你确实吃得很多,食欲总是很旺盛的话,还有一个“止饿穴”即内庭穴,就在第二个脚指头缝上,捏的时候可以上下一起捏,按摩三五分钟。如果你只是单纯滴老想吃,胃口特别旺的话,内庭穴可以帮你控制食欲。

脾虚的人大便不是干就是稀,稍微着点凉就腹泻。对他们来说揉腹也是一种健脾办法,既能治疗便秘,又能治疗腹泻。脾虚的人每天晚上都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揉20分钟。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敲打带脉,带脉就在腰带所在的那个位置。人体的各条经络都是纵向的,唯独带脉是横向的,它的作用就是“约束诸脉”,当然也能约束脾经,对健脾有益。所以,敲击带脉等于是在鼓舞脾气。

本文大部分内容都是来自《脾虚的女人老得快·佟彤》这本书,看完这本书我获益匪浅,所以将书中的知识进行梳理,送给各位有需要的小伙伴。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skangd.com/zszl/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