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ldquo冬病夏治正当时r

夏至

已至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

需更加注重养生与保健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盛夏,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

1

夏至养生“三避”为先

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

夏至已至,由此正式进入了盛夏时节。此时温度高,对人体会造成某些负面影响,容易造成损伤。夏至养生应遵循“三避”原则,即避暑、避湿、避寒,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

要注意避暑

高温环境下,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如意识混浊、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

避暑应当注意采取的主要措施:

1、中午前后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晒;

2、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

3、保证汗腺功能正常,不要损伤汗腺;

4、借助自然风、风扇、空调等降温;

要注意避湿

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还要注意避湿。

避湿的主要方法:

1.远离潮湿环境;

2.借助饮食利湿(具有去湿作用的食物主要有:鲤鱼、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仁米、扁豆、冬瓜等);

3.空调设备除湿;

4.艾灸去湿。

要注意避寒

中医认为: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最易感受风寒、风湿及湿热之邪,罹患疾病。

避寒主要包括:

1、防腹中寒

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二是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有一定道理的。

2、防躯体寒,防止躯体受寒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

3、防头、脚之寒,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冲脚,易导致各种疾病。

2

夏至养生要点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顺应中医“春夏养阳”的特点;

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一阴长”,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因此必须结合时令特点调整养生方式以保护阳气。

饮食宜清淡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此时气血运行趋外,毛孔张开,阳气溢出体外,消耗过多则会使人体阳气处于内需状态。

夏至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适当吃些温性食物,如:鸡肉煲汤。制作时可适当加入当归、大枣,并搭配生姜、花椒等温性调料,起到补气益血、温补阳气的功效。

保证充足睡眠

夏至时节,每天最好保持至少7小时的睡眠。此外,中午闭眼小憩也是让身体放松的较好方式。

夜晚易受风寒,切勿贪凉整夜开冷气,更不宜露宿。夏季炎热,入睡前冲个澡,不仅清凉舒爽、消除疲劳,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

节气艾灸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防治思路,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预先培养阴阳,以固之本,扶持正气,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正是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的防治原则。我国古代医家发明了许多行之有效、简便经济的防治方法,“节气灸”正是应运而生的独特方法之一。节气艾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艾灸穴位:督脉、任脉、关元、神阙、肾腧、八髎。

神阙灸

督脉灸

穴位温灸

夏至饮食推荐

3

山楂汤

山楂片若干、酸梅50克,加水煮烂,放入白菊花,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晾凉饮用。可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冬瓜豆腐排骨汤

冬瓜养胃生津、清降胃火,促使淀粉、糖在体内转化为热能而不变成脂肪;排骨中除了脂肪及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的磷酸钙、骨胶原等。

绿豆汤

绿豆汤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绿豆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是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豆类。但体质虚寒的人建议不要频繁饮用。

夏至已至,

赶紧养生动起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cs/6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