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病,比如感冒、咳嗽、胃痛,一年四季都会见到。
有些病,只有特定的时间才会见到,比如冻疮、又比如中暑。
我们通常理解的中暑,是这样的场景:大中午、气温高、阳光暴晒,在室外进行高强度活动,然后突然“嘭”倒地上了。
这种中暑,我们中医称为“阳暑”,它产生的机制是:
①产热增加,如环境温度高;②散热减少,如通风不良;③适应能力下降,如老年人、产褥期妇女。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有中暑导致死亡的新闻报道,这种“致死”的情况多是,热的适应能力下降。
在这之外,有一种大家没听过的,我们中医称“阴暑”。
所谓阴暑,是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所致。
这种情况现在挺常见的。大夏天这么热,开空调、电风扇对着吹,睡凉席甚至直接就躺地上,被子也不盖了。
吹着冷风、喝着可乐、吃着冰西瓜,还唱着歌,寒伤阳气,中气内虚,暑邪乘虚而入,这种阴寒(冷风、冷饮)导致的中暑,就是“阴暑”。
现在是不是对夏天的特色病“中暑”有了全新的认知。
暴晒、不通风、不耐热,阳暑。
室内、吹冷风、吃冷饮,阴暑。
对此我们中医甚至专门有个词进行概括,叫“贪凉饮冷”。
这种阴暑证,在古代不是常见病,夏天想要吃上“冰镇”的东西,那前提得有冰块才行啊。以前又没有冰箱,夏天没有“自然产生”的冰块,这都是上一年冬天存下来的。在家里挖个大地窖存里面,就好像以前卖冰棒的,都是推个车,上面盖个大被子,用来保温(隔绝高温保持低温)。
所以挖地窖贮冰供日常使用,这都不是一般的“地主阶级”能享受的,必须得是“大地主”皇宫贵族才有的。平民百姓都是阳暑,只有特权阶级才有阴暑的待遇。
了解更多中医养生中药本草基础知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