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6日进入“秋老虎”!秋老虎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末伏。秋老虎是指虽然立秋之后,天气还会回热,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
据气象部门介绍,与整个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今年全国直至8月下旬都将处于炎热气候之中,平均气温仍较高,即使进入9月份,也常有“高温天气”出现。用一句话来说:今年的“秋老虎”,要发威了!!
“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这句话就是形容“秋老虎”天气多变最合适不过的。
秋老虎的到来,引起气温炎热,人们往往不适应气候忽冷忽热的差异,容易出现感冒、上火、燥热等。而且老人们常说,“秋老虎过不好爱生病”,其实这句话并不假,现代医生们也发现,秋老虎这10天最容易生10种病!
秋老虎期间要防10种病
心血管病
一不小心要人命
“秋老虎”这种闷热高温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发生血栓、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了冠心病的发作风险。
中暑
严重的致死率高达60%
在“秋老虎”天气,中暑不是什么罕见事。在中暑里面,有一种最严重的中暑叫做“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是临床表现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中暑。很多人对这种中暑类型了解很少,一旦发生,致死事件不在少数。
肺炎
全年高发的时间
很多人都认为呼吸系统疾病易发在冬季,但数据显示,在“秋老虎”这种闷热天气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全年平均水平。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要特别小心。
季节交替,高温多雨的天气使人免疫力低下,同时吹风扇、开空调,室内外温差大导致身体适应性差,是诱发呼吸道感染、导致肺炎的主要原因。
风燥感冒
嘴巴鼻子干巴巴
秋老虎来了,嗓子、鼻子最先感到秋意,紧绷绷干巴巴的。由夏入秋,闷热潮湿的天气变得干燥,也是风燥感冒的高发期。
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即头疼、咽喉肿、鼻塞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干”,咽喉干、嗓子紧,连咳嗽都是干咳,没有痰。
面瘫
满脸大汗更易面瘫
“秋老虎”这段时间,还有一个最高发的疾病——面瘫!早晚天气变凉,风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现面部神经炎,即面瘫病症。秋风又被称为“邪风”“贼风”,这一时间段如果过度吹风,常常会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时嘴歪眼斜。建议在“秋老虎”这段时间,一定要少吹凉风,让身体自然降温。
秋痱子
比热痱子更难治
进入“秋老虎”,虽然早晚天气不那么热了,但不少人身上起了小疙瘩,额头、大腿上长了小疙瘩——这就是“秋痱子”。秋痱子比夏天的热痱子更难治。秋痱子和湿疹很像,不如夏天的热痱子容易好。俗话说“春捂秋冻”,这段时间要适当地冻一冻,才能不生“杂病”。
肠炎
不注意很遭罪
“秋老虎”这段时间,人体消化功能变弱,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下降;同时,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的繁殖,因而腹泻、肠炎成为“秋老虎”最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
红眼病
一人感染全家遭殃
红眼病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秋老虎”时节最容易犯的眼部疾病。一人感染红眼病全家遭殃。“红眼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如果家中有人感染红眼病,那共用毛巾、手帕、脸盆、水等都会导致家人感染,甚至与红眼病人握手后再揉擦眼睛都会被传染。
溃疡
立秋一过满嘴溃疡
最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一个非常痛苦的问题——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立秋过后,“秋老虎”时期最容易出现的。
这是因为人体已经习惯了夏季的气候特点,突然从闷热改到凉爽,身体需要一段适应过程,这期间,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乱,体内蓄积过多的热需要向外排,不能及时排放,就会出现内热症,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反复口腔溃疡。
扁桃腺炎
疼痛得无法吞咽
季节交替,人体免疫能力变差,因此“秋老虎”这段时间扁桃腺最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扁桃腺炎。扁桃腺炎常伴有高烧、头痛、咽喉痛等,还可能因疼痛而无法吞咽。
艾灸温补阳气、散除寒湿,双重克制宫寒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艾灸称之为地之阳。利用天之阳、地之阳、人之阳三重力量,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固本扶阳,此时治疗可以最大程度治愈疾病。
中医认为:寒则瘀、瘀则凝、凝则堵、堵则造成酸麻胀痛,严重些易积成炎症,再严重些就会导致肌瘤、囊肿、癌症!
一是艾条燃烧的热力具有超强渗透力,可深入胞宫祛除寒湿之气,这也是艾灸和烤火的区别的区别所在,像普通之火的热力只在皮肤表面,而艾灸的热力能走经络,可以把因寒造成的冻结及淤血都化掉,使气血运行通畅。
二是因为艾草的药性所致,艾草性辛温,能逐湿寒,活气血。艾草燃烧后,艾草的药效成份即精油物质会挥发出来,随着艾烟接触到皮肤,然后借着热力可以很好的渗透入经络中产生作用。两者强强联合,双重克制宫寒!
艾灸—妇科根除
为什么只有用艾灸才能让妇科病得到根治呢?而用西医调理妇科病的更容易复发?这是因为西医根本没有宫寒的概念,他们看到的只有结果,却没有想到原因,治标不治本。
中医艾灸注重辨证施治,该治标的时候就注重病灶部位的调理,如关节疼痛、皮肤病多注重阿是穴(患处)的艾灸;该治本的时候就注重调理整体,就比如本文所说的宫寒,就需要多灸扶正气的穴位,如关元、命门等。
艾灸—身材苗条
腹部是人体最柔软的部位,最是容易被寒气入侵。而如果宫寒了,很容易让腹部长一圈“游泳圈”似的赘肉。
一个原因是因为子宫寒冷了,人体自然的就会产生一圈脂肪来给它保暖,这就和我们冬天穿棉袄是一个道理;还有一个原因曾经讲过的——带脉不通,小腹必胖,而宫寒也会引起带脉不通。
带脉是一条位于腰腹之间、人体唯一横向运行的脉络,如过它变得瘀堵起来,腹部纵向运行的经络就会堵车,也就增加了产生腹部赘肉产生的几率。
而夏季是一年当中最适合调理宫寒的时候。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采取温阳的方法,来祛除体内阴寒之气,调理宫寒可事半功倍。
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之术,对于肢体寒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艾灸以下穴位,帮助你温通经脉,改善虚寒体质:
一,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施灸方法:
可以在睡觉前(不要超过晚上11点),点燃艾草条施灸。
二,足三里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有“若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
有关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施灸方法:
艾灸足三里是以温和灸为主,点燃艾草条施灸,每穴施灸时间在20分钟。
三,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这么好的文章来自北京白癜风专业医院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让您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