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温度ne气温

“体感温度≠气温”

  同样的温度,下雨天比晴天会更冷,这主要是因为雨天湿度大,湿度是影响体感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天冷时,湿度越大就越冷,天热时,湿度越大就越热。最典型的例子,南京与北京:同样气温下的夏天,南京更觉闷热难耐;而同样气温下的冬天,南京也更觉阴冷刺骨。这就是湿度在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在夏天,人体排热主要依靠汗液的蒸发。湿度越大,人体感觉越热。冬天,越高的湿度说明,越容易带走人体中的热量,会感觉到越冷。这就是所谓湿热湿冷更难熬的原因。

  为什么湿度和风对体感温度影响那么大?比如北风一刮风就冷的骨头疼,比如最近几天的江南地区,都说最美人间四月天,然而尽管已是四月中下旬,最大的感受却不是春风轻灵、春光明媚,而是刮风下雨的寒冷冬意,明明前一天仿佛进入初夏,第二天一下雨就又回到了冬天的尾巴,格外潮湿、阴冷。

  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受到的空气温度。

  体感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有四项:

  一是温度,即是天气预报的温度。

  二是湿度,通常温度比较高,湿度比较小,人体不感觉到难受,因为人体表的水分被蒸发掉而感觉比较干爽。

  三是风速,一定的风速会使人感觉到空气在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都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但仍会感觉比较干爽。

  四是辐射,太阳直接照射到人身上会使人体温度升高,如果在树荫底下或遮阳棚下,感觉与太阳直接照射就完全不一样,一般阴天与晴天人的体感温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辐射也是如此,地表温度高,向外散射的热量大,如在太阳照射下的水泥地面与比较凉爽的水体或是湿地,体感温度就大不一样。

  许多朋友对南方冬天最深的印象,大概是阴冷刺骨的湿冷,这种越湿越冷的现象,就是水寒效应的结果。而北方的冬天最怕刮大风,冷风一吹连骨头都有刺痛感,这种寒风刺骨的感觉,是风寒效应的结果。风寒直达骨头,湿冷深入到骨髓,两者结合之下杀伤力无敌,无怪乎江南在一天之内从人间四月天回到萧瑟寒冬月。

  这个世界其实一直在不停地向你索取热量!不仅在你醒着的时候,在你睡着的时候也是这样!

  因为我们的环境温度一般要低于你的体表温度,同时由于热一定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所以其实你的身体所产生的能量一直在被外界所摄取。好消息是你的身体也一直在产生热量(一般来源于食物),以抵御能量的耗散,这也是你没有被冻晕的原因,而这个功能其实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像变温动物就并没有这个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环境是怎么把你的温度给夺走的呢?温度其实就是分子的平均速度的宏观表现,空气中有很多分子,他们通过对你的皮肤的碰撞来夺走你的热量。   那么这和空气中的湿度(也就是含水量,或者说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分压占水蒸气的饱和蒸气压的百分比)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水蒸气(18)的重量跟空气中的其他分子的重量(氧气32,氮气28)的能力和水蒸气分子比起来,不应该更弱,那么为什么又说空气中水蒸气多就会体感温度越低(热量被夺走的速率越大)呢?这是因为水蒸气还有一个别的法宝,叫做“相变”。这玩意是啥呢?水变成冰就是相变的一种,叫做固化。反过来就是液化。   那么为什么相变就这么厉害呢?因为水蒸气变成了液态的水之后,吸收热的能力就得到了成倍的增加,首先是液化这一步就吸收不少能量,更主要的是,一旦水变成液体后,吸热能力就会大幅增加,不信你把手伸进0度的水试试。大致可以理解为水的密度相较于水蒸气大幅增加,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得多得多的水分子,来从你的身体表面夺走热量。   最后总结一下:总而言之,空气中的水蒸气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体感温度主要是因为:在日常的温度范围里,水蒸气有一个空气中的别的分子都没有本领,那就是液化后吸热,液化后的吸热能力大幅提高(至少几十倍,也可能几百倍,这个计算起来比较困难,我能力有限哈哈哈)。综上,这就是湿度跟体感温度的关系的解释。

  什么是风寒效应和水寒效应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一般用来保暖的衣物,实际起保温作用的并非衣物本身,而是衣物纤维间的空气:保暖性好的衣物会锁住空气,减缓纤维间的热空气和外界的冷空气间的对流避免因此而带走热量。而风寒效应和水寒效应就是从这层薄薄的空气下手,影响我们的体感温度。

01

水寒效应

  我们常说南方湿冷,越湿越冷,用水寒效应来解释就是:水汽不仅会把衣服上的暖空气层排挤掉使其失去保温作用,保温层被破坏后,热传导作用会更快地从人体上吸收很多热量;同时,水汽的蒸发作用会带走更多的热量,因此人会感觉到比实际要冷。

  空气水汽含量高,空气分子的密度大,热传导能力就强,冰冷的水汽甚至水滴甚至渗透衣物直至皮肤——温差大(水汽和皮肤、纤维等)、蒸发散热强,这种接触热传导散热无时无刻带走身体大量能量。这才是南方的冬天阴冷刺骨、穿再多也没有用的原因。

  因此,在南方即使是冬季,若有必要,还是需要除湿机抽湿防潮以降低室内湿度。此外,空气湿度高还会使衣物很难晾干,干衣物和被子都可能会受潮甚至发出潮味来,尤其是冬季的连续阴雨天最甚,也需要使用除湿机来辅助干衣、保持室内干爽;就算不说防潮,除湿机降低湿度之后起码可以让家里不那么阴冷。

02

风寒效应

  与南方的湿冷相比,北方的冬季,不仅空气相对干燥,风也是干巴巴的。在没有风的时候,哪怕零下十几度,裹厚一点很多人感觉不会太冷,而一刮风,人体就会感觉就非常非常冷,且风越大越冷,为什么呢?这就是风寒效应,并且这是不分南北方的。

  干燥空气导热能力差,不易渗透到身体里面,也就不易带走身体的热量。因此,北方冷是周围的温度低,但身体周围最近那层空气维持相对稳定,所以人的身体温度以及身体和衣物之间的那层空气的温度并没有太大变化。——这是没有风的时候。

  有风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刮风本身并不会让气温降低,但是身体周围那一层薄薄包裹的空气层的会被破坏:当空气流动很快的时候,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护层就会不断地被新来的冷空气替代,并把热量带走。所以,风速越大,人体流失的热量越快、越多,我们也会感觉到越来越寒冷。

  水寒效应PK风寒效应

  既然提到了南北方的差异,那么就再多提一次南北方谁更冷的话题了。同样温度下,南方湿冷,水寒效应是主因,北风风冷,风寒效应占大多数,所以网友们提到的大多数本质上就是水寒效应和风寒效应之间的PK。

  冬季时,南方相对湿度常常在70%以上,阴雨天时更高,虽然风一般不大,但经常出现的%的相对湿度让你宛如活在南极冰川下的海洋里。而北方大部风力在2、3级左右,空气较为干燥。

  根据上面的湿冷与风寒指数表,南方在5℃时,相对湿度达70%,体感温度为2.6℃,北方在同等气温条件、湿度40%的情况下要达到相同的体感温度,需要刮起7、8级的大风。

  显然70%的相对湿度常见,7、8级的大风不常见,北方冬季5、6级的风都算少见了,何况7、8级风。如此看来,在同等气温条件下,南方更容易遭受湿冷的魔法攻击,而北方遭遇寒风刺骨的几率相对比较低,当然,一旦挂起大风,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谁都遭不住就是了。

  当然,北方裹严实一点哪怕是刮风还是能勉强苟住的(前提是刮的不是大风且室外呆的时间短,毕竟北方除特殊职业外,冬季基本都在室内),而南方湿冷还刮风的话,那真的是大写的心疼了。所以,南方的各位朋友们,除了利用如除湿机等设备抽湿降湿之外,裹厚一点也很重要,而且不仅要保暖还要防风。

  不过,还是有北方的朋友不服,因为冬季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多了,属于绝对的实力碾压,再一刮风,犹如往脸上、身上扎刀子,而有点南方小伙伴也表示,我们这里空气湿度高达%也稀松平常,起床靠勇气,洗澡靠毅力。但是……在气温相差超过5℃以上时,气温是影响体感温度最主要的因素。那为什么喊冷的南方人更多呢?

  当然,如果高湿在冬天就是更湿冷,那么夏天就是更闷热。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可以简单归结为让冷更冷、热更热,冬天的低温前面已经说了,夏天的话——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湿度对人体感温度的影响,提出的一个炎热指数:

  尽管这是美国“标准”,或许和国人的感受稍有差别(人种不同、体质不同,导致散热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以32℃的天气为例:当湿度只有30%时,人体的体感温度基本上也是32度;但如果湿度达到60%,体感温度就将高达37.8℃。所以在潮湿的南方即使气温不是很高,体感温度也能热到爆表,以安徽某天(.7.24)部分地区的体感温度为例,在高湿情况下,35度的气温,体感温度直冲50多,桑拿天名副其实!

  正常的人体散热,途径有辐射(正常对外发热)、对流(风吹)、传导(如敷冰块)、蒸发(出汗)等,当外界温度和机体自身温度都很高时,外界环境中湿度也很大,此时,人不容易排汗,出汗也不容易被蒸发掉,会出现出汗很少情况,热量无法正常散发就会闷在体内,体感闷热,容易中暑。相比于冬天的用自己的体温去给周围的空气加热,夏天则是你不但没办法正常散发对于热量,甚至于整个环境都在给你传递热量,当这些热量超过器官负荷时,就会发生中暑、热射病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tp/8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