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三伏,冬病夏治正当时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www.paisufa.com/

内/蒙/古/菩/宁/堂

三伏养生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正当时

烈日三伏下,冬病夏至忙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

也是“冬病夏治”治疗的黄金时间

如何获得黄金治疗?

“冬病夏治”是什么?

“冬病”到底怎么“夏治”?

一起来了解下吧

三伏时间

名称

时间

初伏

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

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

8月15日-8月24日

备注: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何为冬病?何为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哪些疾病适合夏治?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

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儿科疾病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其他

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冬病夏治有哪些疗法?

内服疗法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在三伏天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中药贴敷、艾灸、针刺、拔罐、刮痧等,其中最常用、效果最好、操作最方便、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穴位敷贴疗法,又称“三伏贴”。采用辛温香燥之药物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易由皮肤进入体内,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到达有关脏腑,借以调整机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旨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防冬春季发病。

外服疗法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冬病还可以配合中药内服来防治,选用不同的药物内服或食物疗法,如内服汤药、中成药、药膳、食疗等。这个需要医生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切不可一概而论。冬病夏治搭配食疗更相得益彰。

冬病夏治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冬病夏治的方法与思路

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不仅仅有常用的穴位贴敷。还可以用内服汤药,或者针刺,或者灸疗,或者拔罐刮痧,都可根据实际病情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适时应用四逆汤,可以增强体内的阳气,加强机体自我修复能力,这是开太阳的基础。而如果在内阳不足的情况下,妄用大剂麻黄汤,可能导致汗泄而亡阳的恶果,医者不可不戒。

用麻黄汤的标准在于右尺脉是否紧硬。可以这样说,右尺脉有一分紧意,就可以用一分麻黄。而如果右尺虚软无力,即是少阴阳虚之明证,此时切切不可滥开太阳。只待脉弱渐而转沉有力,即是扶阳有效之象。

如果病人体内有伏邪,既要开太阳,又欲扶少阴,则莫若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方扶少阴之本,开太阳之标,是治疗各种大病重病疑难病的极实用方子。如果能辨证精确,此方可百用百效。

其方中即有开太阳的桂枝汤,可把伏邪自厥阴直接转出太阳。特别是夏季低热反复不退,多属此证,临床可留心观察,并细细体会仲景之旨,自能有所心悟。

其实,临床上几乎所有的冬病,都可以夏季找到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手段。如果能数种治疗思路合用,则可迅速排出伏邪,恢复机体健康。

比如,可以内服汤药,配合针灸;某种穴位贴敷配合汤药;或者拔罐刮痧配合汤药内服等,都可随证应用。如果能借夏天的阳气旺盛之力,通过有效的治疗,可以扶正抑邪,使病情好转,控制冬病发作或减轻冬病发作的程度。

二、冬病夏治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冬天发作而夏天缓解的疾病多属阳虚类疾病。因为冬天阳气内收,人体无力抗邪,于是伏邪受外寒相引而发作。而夏天时天地间阳气外散,受天地影响,人体阳气亦外浮。

阳气的向外透散的过程中可顺便把体内的伏邪排出体外。因此,在夏天往往伏邪不容易发作。夏季天地阳气外泄,人感之亦阳气外泄,则必然内阳不足,所以我们要补养体内的阳气,而夏季是补阳的最好时机。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冬病夏治的适应证了。一般来说,冬病是指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包括寒性疾病以及在阴天或雨天加重的疾病也属于此类。

这就是因为阳气不足,过汗伤阳,阳气外泄,所以反感到冷。三则,天热仍喜暖喜温,甚至于手脚仍冷,要盖被子睡觉;四则,面色苍白。

一般人到了夏天面色略显红润,但阳虚之人表现为虚寒之色,甚至于环唇苍白,这是典型的内阳不足之象。五则,长年大便稀薄。这是因为脾阳虚于内,清阳不升反降。以上这些表现有其一即是阳虚,即需要于夏之时扶阳治疗。

总结以下几点:

一般来说,大凡是虚寒证,多适宜于冬病夏治。按体质来说,少阴体质最适宜于夏治。

冬病夏治适可而止,勿过量,以增强元气,改变体质,排出邪气为目的,不以治好大病为目的。况且,大病难以速愈,总需平时细心保养才是。

麻附细法需要注意体质和剂量。或误用往往会引动相火外浮,出现心烦易怒,或者面红目赤,或者血压升高等等,当即时停用。如果诸证不减,可配合用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清泻浮火,以缓解症状。此方各一两克剂量,开水泡代茶饮即可收效。

此法不可用于热病以及实证。当见证治证为先。以后疾病康复,需要转换体质时,再根据四诊辨证而选用合适的治法。

体瘦身长,或者舌红少苔或无苔,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耳内哄哄者,或平时手足心发热者,多属阴虚阳旺之体,不适宜此法。

体瘦之人平时相火易上浮,于夏季时往往火旺难耐,亦可用小量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泡茶频服,以清解暑热。平时可时时吃些西瓜,以扶阴津。此类人群相火易浮而阳根不固,宜滋阴敛阴以固根本,万万不可滥用扶阳之法。

冬病夏治,怎么吃好

饮食推荐

黄瓜

  夏天的时候吃东西应该以消暑养生为主,因为夏天的时候人们会出大量的汗,容易出现气虚、出汗的情况,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黄瓜就是凉性蔬菜中的代表,它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钾低钠的特点,适合夏天人们大量出汗后补充水分及流失的无机盐。

鲤鱼

  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儿童、孕妇、老人在内的各类人群都适合吃。

木耳

  黑木耳是一种非常好的素食,被称为是素食中的肉食,木耳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具有益气、润肺、补脑、轻身、凉血等功效;木耳有“血管清道夫”之称,夏天多吃点黑木耳,一方面有利于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凉血、增加食欲之效。

鸭肉

  鸭肉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像是大街上买的鸭头或是鸭脖都是非常辛辣的食物,最好不要经常吃,最好是可以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为好,注意四季养生的人们,鸭肉特别适合夏季食用,俗话说得好:“防苦夏多吃鸭。”鸭肉富含人体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养料,而且能防治疾病。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薏米

  如果身体里积累了湿毒的话,最好可以及时清除,如果做不到就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薏米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绿豆粥

  绿豆水是三伏天养生防中暑的重要食物,绿豆亦食亦药,可用以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热烦渴、水肿等。不过应注意,绿豆属于凉性药食之品,身体虚寒或脾胃虚寒者过量饮用,会出现腹痛腹泻,阴虚者也不宜大量饮用,否则会致虚火旺盛而出现口角糜烂、牙龈肿痛等症状。

酸梅汤

  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老北京人很喜欢喝的就是酸梅汤了,它可以有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西瓜

  西瓜是性味寒的食物,在夏天可以帮助人们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热。中医提醒有些身体虚寒的人应该少吃西瓜的。

冬病夏治,改变生活习惯

夏天就该热着过

夏天因为大量出汗,毛孔充分张开,不是在吹风扇就是在吹空调,还吃个几块冰西瓜,隔三差五吃个凉拌菜,似乎感觉很惬意很享受,但其实身体很遭罪,这些行为正一点点让你变成寒性体质,远离健康。

有句老话叫“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作病”。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人体要顺应自然,该热的时候就得热,该出汗就得出汗。夏天不“热”着过,势必要生病。

如果你一味“贪凉”,可能导致寒气入体,累积新疾。夏天适当吃点“热”,有利于保持体内寒热平衡。尤其三伏天,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吃点“热”能让冬病夏治发挥最大化效果,一味“贪凉”反而会伤其根本。

适当流汗

老人们常说,“伏天汗不流,病来急白头”,意思就是人应该顺应自然,夏天体验炎热的感觉,让身体多出出汗。

夏天出汗少,感冒、关节炎、失眠就会找上你,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是成倍上升。所以,夏天不要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空调房中,早晚可以适当运动,健步走就是不错的选择。

晚上回家后再打开空调(27度左右),房间门打开互相通风,保持各房间温差平衡,营造凉爽的环境更有利于入睡。

不过要注意的是,夏天也不宜大量的出汗。

因为运动过程中,体温升高,排汗量增加,如果不及时补水很容易造成运动脱水。所以要适当运动,晨跑与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每次只要锻炼到微微出汗、气喘吁吁就可以了。

热水泡脚、泡澡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年、中年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出汗之后,全身毛孔处于一种打开的状态。

这时如果冲冷水澡,寒气就会侵袭人体,容易手足发冷、小腿抽筋、双目视物不清,甚至发烧。即使是洗完热水澡,也不能马上吹空调、风扇,特别是免疫力不高的小孩子更要注意。

夏季可以多用热水泡脚、泡澡,不仅能预防脚部疾病、祛除暑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对心血管也有一定好处。

水温以40℃-45℃,温暖舒适为宜。水温太高,不仅对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利,且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让角质层干燥。

保暖肚子

夏天少吹空调,多运动。

穿平常的夏装即可。

“热”着吃

夏天吃什么呢,建议各位朋友,要吃热热的食物,这个热不单单是指温度,还有食物的性味。

葡萄、韭菜

中医养生讲究“不时不食”,夏季正值葡萄、龙眼、荔枝上市的季节,适当食用这些温热性的水果可以改善肠胃功能,促进人体基础代谢。

蔬菜中,南瓜性温健脾,可加强肠胃蠕动;韭菜补肾温阳,可增进食欲。

提醒:食用时应注意控制食量,阳虚体质、脾胃虚寒的人可多食用;但体质湿热、阴虚内热、患有急性结膜的人应慎食。

牛、羊肉

夏天吹空调、喝冷饮容易使体内寒气过重,食用羊肉、牛肉等热性肉类可以温阳散寒,补中益气,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

古语有言“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足以见羊肉在伏天的效用。

食用热性肉类时要注重荤素搭配,温凉互补。如吃涮羊肉火锅时,要多吃些白菜、冬瓜、青菜,以平衡温凉寒热。

有牙痛、上火、发烧感染症状和体质偏热的人,应忌食热性肉类。

汤面、热粥

三伏高温闷热,许多人都会出现食欲不振、体乏无力等“苦夏”的症状。

古语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这时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食,出一身汗,能够带走体内的大量热气,解暑降温,开胃理气。

可多以热汤面、热粥等热食作为主食,缓解吃过多冷食给身体带来的不适。茶饮中红茶性温,很适合脾虚胃寒的人食用。

生姜、辣椒、胡椒

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味辛性温,散寒解表,适合体质偏寒的人食用。

炒菜时加点生姜,可温胃祛寒;与大枣、红糖等搭配可代茶饮,帮助缓解女性经期疼痛;吃海鲜时可佐食姜汁蘸料,能够杀菌驱寒。

在烹制菜品时,适当加入葱、蒜、辣椒、胡椒等温性香辛料,不仅能增香提味,还可以解毒,调理肠胃,胡椒粉具有暖胃的功效,可以抵制吃下去的寒性食物带来的伤害,从内部温暖身体。调料中醋性温,拌凉菜时加入少许,可健脾开胃。

热水、姜茶

夏季喝凉茶、冷饮固然可以给体内降温,但非常容易损伤脾胃,特别是一些本身就脾胃虚弱、容易胀气的人,喝了冷饮之后会更加难受。

夏天多喝热水、热茶,不仅可以解渴,还可以排汗散热哦。不过喝茶最好在饭后,空腹饮茶容易腹泻。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就应该用姜等食物来温中散寒,把生姜、大枣一起煮水,加入适量的红糖,能温中散寒,健运脾胃。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f/5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