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大暑rdquo之后如何

公历:年7月22日,16:36:44农历:六月(小)初二

昨天是年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节气。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历书》说:“大暑,斯时天气甚热于小暑,故名大暑。”大暑的热与小暑相比,更显得蒸郁,人的心情也容易郁郁不舒。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大暑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腐草为萤

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袅袅神秘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土润溽暑

后五日“土润溽暑”,溽是湿,湿气浓重,蒸郁而令人难耐。

大雨时行

再五日“大雨时行”,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

“大暑习俗”

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

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烧伏香

伏香,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大暑尤需防中暑

1、预防高温中暑

大暑时节,尤其要预防高温中暑。因为进入大暑后,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当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

2、预防“情绪中暑”

除高温中暑外,还应特别注意预防“夏季情感障碍症”,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情绪中暑”。

中医有“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即人体的精神心理、心态情绪会随着自然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气候变化会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绪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这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

现代医学生理学也认为:人的神经细胞对夏日的气温、气压、湿度和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高温的气候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的激素分泌,于是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的症状。“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

所以,人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来防止“情绪中暑”的发生:

第一、要“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想想一片绿林、一片蓝天等,平静一下心情。

第二、要保证睡眠。情绪与睡眠亦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因为夜间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回流的时间,此时,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能量无法被贮藏,就会肝盛阴虚,阴阳失和。

第三、要调剂好饮食。日常膳食应尽量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仅能防暑,还能增进食欲。注意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进食“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

第四、要注意养气。日常生活应保持不急不缓、心平气和的状态。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均匀有序,“气”自然就会“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能量,身心舒展放松,“心”自然就平静了。

3、预防阴暑

此节气还要预防阴暑伤人,由于酷暑难当,人们常常喜欢晚上到庭院或溪流河边纳凉休息,或当劳动运动出汗后立刻用凉水洗澡,有的则大量喝冷饮,更有甚者干脆室外铺上凉席睡觉,一觉醒来后却出现恶寒头痛,或伴沉重感、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或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等。这是患了伤暑症中暑的一种,中医学称之为阴暑。

人们夏季对中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正如《病论》所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对于阴暑祖国医学这样论述的“静而得之”“避暑乘凉得之”意思指夏天酷暑,人们往往贪凉露宿太过或久卧空调房间或饮用生冷瓜果甜腻之品无度而患此病症。

阴暑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暑邪而兼有寒和湿,所以阴暑不像中暑那样明朗化、发病急骤,阴暑病程比较长,湿邪缠绵治疗不对路,患者也极为苦恼的。现代医学认为发生阴暑的原因,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消耗大、抵抗力减弱、当遇到气候突然转凉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预防阴暑的发病切不过于贪凉、露宿、或通宵达旦地使用电扇空调,还要节制生冷饮食和大汗之后冷水淋浴。

大暑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适宜大暑的八种排毒下火食物

大暑使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暑伏。火辣辣的太阳不仅会让人“精神不振”,连食欲都会“一落千丈”。冰水解渴但容易伤胃,雪糕凉快热量却不小……那么,有没有既营养又解暑的食物呢?当然有!以下8种食物就具有既营养又解暑的功能,可供选用:

1、醋:最佳调味品

醋在烹调中必不可少,夏季菜中放醋更是有益。夏天细菌繁殖活跃、肠道传染病增加,此时,醋能对各种病菌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2、苦味菜:最佳蔬菜

俗话说:天热食“苦”,胜似进补。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苦味素、生物碱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

3、鸭肉:最佳肉食

鸭肉味甘、咸、性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的人食用,如低烧、虚弱、食少、大便干燥等病症。

4、热茶:最佳饮料

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既解渴又解乏。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喝绿茶还可以减少1/3因日晒导致的皮肤晒伤、松弛和粗糙。据英国专家的试验表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乃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5、西瓜:最佳水果

西瓜味甘甜、性寒,民间又叫“寒瓜”,是瓜类中清暑解渴的首选。民间有“每天半个瓜,酷暑能算啥”的说法。夏天出现中暑、发热、心烦、口渴或其他急性热病时,均宜用西瓜进行辅助治疗。

6、绿豆粥:最佳粥品

夏天多吃粥类食品,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对身体大有好处。喝粥最好喝绿豆粥,绿豆性凉,有清热解暑的功效。用于防暑的粥还有荷叶粥、鲜藕粥、生芦根粥等。

7、果蔬汁:最佳抗疲劳食物

夏天四肢倦怠时,多喝些果蔬汁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新鲜果蔬汁能有效为人体补充维生素以及钙、磷、钾、镁等矿物质,可以增强细胞活力及肠胃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消除疲劳。

8、西红柿:最佳防晒食物

德国和荷兰两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吃西红柿可防晒。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红柿酱,被太阳晒伤的风险将减少40%。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番茄红素在起着主要的作用。

大暑时节的保健七功

1、大暑六月中坐功

适应病症:心火导致的肺经病变

《遵生八笺》云:“运主太阴四气。时配手太阴肺燥金。坐功:每日丑、寅时,双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视,左右各五度,叩齿,吐纳,咽津。治病: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膈满,臑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多汗,中风,小便数欠,淹泄,皮肤痛,及健忘,心情郁结,风温寒热。”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通常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湿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展示了自然界万物繁荣的景象。本法以“大暑”命名,正是针对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大暑时节锻炼,可于大暑时开始,至立秋为止。

本功法动作简单,仅要求“双拳距地,返首向户引作虎视。”“作虎视”即如猛虎窥视。《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浸淫……痛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

炎夏以火热为特点,从人体五脏来说以心病为多见。火本克金,火太过就会乘金伤肺,而使肺金受邪,出现肺的病变。文中所述本法的主治病症,大多属于肺经病变,采用本功法锻炼,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具体方法: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双拳按地,头颈向肩部方位扭动、运视,左右方向各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可治: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膈满,臑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多汗,中风,尿急尿频,皮肤痛,及健忘,心情郁结,风温寒热诸证。

2、意照胆囊功

适应病症:胆囊炎症。

具体方法:双腿并拢站立,双臂自然垂下,两掌心贴近股骨外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却除心中杂念。两掌心相搓2分钟。两掌心照患处,距离身体约10厘米,每1次照10~20分钟,默念消炎止痛,胆囊畅通。

3、章门观想功

适应病症:腹泻、消化不良、腰背疼痛。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意念观想侧腹部。第十一浮肋游离端之下方,章门穴可疏通足蕨阴肝经.每次练功观想20分钟以上,每日早晚各练功1次。

4、胆俞导引功

适应病症:口苦。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两手掌相互摩擦至热,搓背后第十与第十一胸椎棘之问.两旁之胆前穴,一上一下为一次,搓64次。舌上卷。有唾液产生勿吐出,可分数咽下,舌尽量保持在上卷状态。

5、揉腹搓足功

适应病症:舌酸、食道痉挛。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两手大指与大指、食指与食指相接,两手内劳宫紧贴小腹部,意念想小腹内有团热流,两手在外,外导内引做顺时针旋转36圈,再逆时针旋转36圈。搓足跟,一上一下为一次,各搓次,使足跟达到热胀为好。

6、按天心穴功

适应病症:治高热昏迷。

具体方法:用大指按揉手掌之小天心穴,两手各按揉36次,按时要用力。小天心穴位置位于手掌侧,太鱼际和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左右手各一穴。

7、丹田呼吸功

适应病症:前列腺炎、痔疮等。

具体方法:端坐于椅子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大腿与小腿呈90度角。躯干伸直,全身放松,下颌向内微收。左手劳宫正对肚脐,右手内劳宫贴在左手外劳宫处,吸气收小腹,使小腹贴命门,肛门自动内收。呼气命门催肚脐。一吸一呼为一次。做次,收功时,自然恢复至刚开始练功的姿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f/6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