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课投票时间除了特殊情况请假的,还有谁没有投票报道,自查一下,连续几次没有报道的那么就请出群了,24小时的时间你报道不了,那你就别学了。今天我们讲课本的第六章:病因与发病。现在我们先把病因与发病概述一下,如果简单地说,病因与发病就是我们机体产生疾病病理过程。原因,为什么生病了,然后这个原因导致不适,不正常就发病。所以这个病因与发病就是原因和结果,有了病因导致机体不正常然后发病。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哪些因素导致我们的机体不正常,然后又会产生哪类型的疾病。这个和我们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情绪、气候紧密联系,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我们讲病因的概念:凡是能够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和协调状态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就叫做病因,也称之为“邪”。病因学说就是指研究和阐释各种致病因素,特性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影响和致病特点的理论。我们总结一下,病因就是指影响破坏人体机体阴阳平衡的各种因素。而病因学说就是研究这个致病因素的特性,以及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致病过程对特点的理论。第三个概念:发病。致病因素作用与人体以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先讲5个概念。即:病因、病因学说、发病、发病学说、辩证求因。现在我们讲一下发病学说,大家以后要知道,一旦说学说,那就是理论上的一些东西。发病学说就是研究和阐述人体的发病的原理,内外环境和发病之间关系的理论,就是研究病因导致机体产生疾病的发病原理。第五个概念,辩证求因,辩证求因是我们中医一个非常特色的诊断疾病原理,是以病症临床表现作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症状的体征推敲病因,为治病用药提供依据。我们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断,然后找到诊断的依据,找到临床的表现,通过分析这些体征特征最后推断出病因,然后指导临床用药,这就是我们中医诊断疾病,并且进行治疗疾病最根本的一个途径。中医治病开方用药之前必要的过程就是辩证求因,若看一个病你都不知病因是什么,他的体征有哪些方面,你也不知道阴阳到底哪儿失衡,你怎么给人家开方用药呢?所以我们学习这一大章的开始我给大家罗列了这五个概念:一,病因、觉察得病的原因。二,病因学说就是得病原因的一个理论。三,发病,就是生病的过程。四,发病学说就是生病过程我们进行研究。五,辩证求因,就是我们诊断疾病的一个过程。下面我们分类讲述第一个话题,病因。刚才我们讲了,病因就是凡是能够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原因就叫作病因,也称作“邪”。我们老百姓骂人说你这个人有邪气,邪门外道,说你这个人邪的很,这个其实骂人骂的很文明,表面上你听不出来,实际上就像致病因素一样破坏人体。大家看中医上的“邪”就是致病因素,病因啊。这个致病因素影响人体,最后总结为理论就叫作病因学说。我们学习,一定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把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总结汇总分析,系统的来学习知识的。我们中医病因学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现在有记载的秦还有春秋战国时期,有文献记载到近代现代中医病因学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逐渐细化不断丰富的一个过程。在春秋时秦国有个医家叫医和,医和说阴阳风雨晦明,又说六气,这些名词就是说病因,也就是说他指出了自然界这种不正常的气候是致病的一个因素。在《内经》的时代,内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内经当中认为邪气侵袭人体的部位,分阴阳两方面,这里阴指内脏,阳指的就是外部的机表。到了汉代张仲景写的《金匮要略》里面说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到了晋陶弘景时代就指出了三因论,即内疾,外发,还有其他的原因这么三个方面。到了宋代陈无择就提出了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所谓不内外因就是违背常理的原因,你比方说突然让蛇给咬了。另外古代的中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当中同时也发现传染性致病因素,对传染病也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把这个传染性疾病称之为“疫”、“瘟疫”,或者叫“疠气”。以上就是给大家讲了一下病因学说从古到今的中医学历史传承的不断认识过程。
既然疾病有这些外面的外因六气,也有内因七情,也有不内外因的特殊情况,还有六淫,疠气,那么我们现在就去学习各种致病因素。现在我们讲外因,就是外面因素导致的疾病,通常称之为六淫。这个六淫就是六种致病因素。这个“淫”现在很多指不正常的淫秽啊这些,但实质上在古代中医学上指的是一种进入,慢慢的渗透。因为外邪致病也是指机表到体内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像一种液体逐渐渗透进来一样。大家看“淫”是三点水,就是这个意思。学习六淫,我们现在进行一下概述,两个概念。第一:什么是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四季的气候变化,就叫做“六气”。中医上称“天生六气,地生五味”。就是说天地自然界这种气候变化有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变化。地生五味,地里出产食物有辛甘苦酸咸这五味。然后我们再学习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总称。大家也许会问你刚才不是说六气吗?在这怎么又变成六邪了呢?或者又变成了六淫了呢?六气就是指的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淫就是这六气变化异常了,要么太过,要么不及,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形成的致病因素,就称之为六淫。比方说气候变化太过的时候叫未至而至,春天本来是在清明节那三天就应该是桃花开的季节,但我们今年桃花开的早,在清明节前十天就开了,这个气和候就是不正常的。还没有到清明节就开了,就是未至而至,太过了,或者气候热的有点早,开花开的有点早。还有一种是不及的,是指该至未至,就是该到了却还没到,本来清明节应该开桃花,结果到了清明节你没开,清明节过了或者十天后你才开了,该至未至,就是不及,气候偏凉。这个气候变化异常,中医上还有一种专门的学问叫五运六气,就是用天干地支推算今年是气至是不及还是太过,来推断农业的收成以及气候的变化。而在易经或者其他卦象学中,把人的一生也概括进来,叫流年运气。既然致病是六淫,那么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有哪些?有四个方面。我们课本94页也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比方说你们南方沿海江浙到了雨季,梅雨季节,湿气就特别的重,就容易导致疾病,这个就和你们的季节气候有关系,和地理经纬度有关系。而你们来我们内蒙古,我呆的沙漠地区通常一年四季都非常的干燥,我们习惯了也没什么感觉,但是你们从外边湿度高的地方来到这里,就会感到肌肤干,口唇干等不适应,就会导致燥,就会导致身体发生一些由燥发生的疾病。第二,六淫邪气既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合并致病。这个我们很熟悉,我们中医冬天的感冒一般称作感受风寒,风寒感冒就是两种致病因素,风和寒合并致病。其实中医上风致病和寒致病的症状是有区别的,比方说风导致人体发生的疾病就容易打喷嚏,而且感觉身上恶风,就是我们感冒特别怕风吹。而寒导致的身体疾病,总是导致我们怕冷,所以风寒致病我们往往是打喷嚏流眼泪又怕风又怕冷,它们在冬季往往夹杂一起侵犯人体,就叫风寒感冒,所以六淫邪气就是单独可以致病又可以合并引起疾病,可以三个四个联合起来致病。第三个方面,六淫致病以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当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其病机相反的方向转化。六淫侵犯人体致病以后,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比如我们在感冒以后,感受的是风寒怕冷恶风,但是假如这个感冒治疗的不及时,这个风寒侵犯身体以后就会产生变化。比方说这个感冒因为身体原因或者其他因素,一周没有及时治好,过了七八天病情又加重了,本来风寒是又怕风又怕寒,结果病情转化为口干舌燥、咳吐黄痰,一派火象之症了,这个时候就是风寒在体内郁久化热,本来是风寒,最后化为火。我们治疗这个风寒,最开始解表散寒祛风一般就用麻黄汤发汗祛风。但是如果郁久化热我们用的药也变了,用的是大青龙了,里面有清热的石膏,但是这个石膏如果在刚刚风寒的时候是不能用的,但是郁久化热你不用还不行,病也好不了。所以有人问我,我感冒好几天了不好,吃点啥药,我也没有办法回答,一般不理。偶尔问的我烦了,说,吃感冒药。吃什么感冒药?合适你现在的病的感冒药,那什么样的感冒药合适你的病?我能知道吗?中医看病,是很讲究疾病在这一刻所在的环境和体征的。你前一周和这一周用的药就不一样了。因为病机和病症会有一定的变化。第四,六淫侵入人体,可以从皮肤肌表而入,或者从口鼻而入,或者二者同时受邪。外邪侵犯我们人体,无非就是从体表肌肤和经络进入人体。另一个渠道就是呼吸道,从口鼻而入,而有的时候皮肤和口鼻都可以同时侵入。其实按照现在来说,我们五官九窍都是进入的渠道,比如说我们眼睛,也能受邪,有些病毒就是从眼睛感染进去的。下面我们把六淫分别讲述,第一个讲风。风,我们都熟悉,在四季归类中应该归为春天,主风。一般春天刮风比较多。当然四季都有刮风,你们南方刮的风还可以。不像我们阿拉善就只刮一场风,只是这个风刮的时间有点长而已,从春刮到冬。开个玩笑,就是说我们沙漠地方风比较多,因为风一年四季都有,而一般疾病有严格的致病季节,但是风,一年四季都有,都致病,春天更多一些而已。风是六淫致病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我们人体病因非常主要的一个因素。风邪致病一般都是从皮毛而入,风邪致病一般就有这几个特点。第一,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在阴阳划分里因为它主动,所以归为阳,其性开泄,就是说风邪致病的特点就是让毛孔开张,它就容易穿透。比如放一张纸让风吹,它就容易吹破,穿过去,它就有这个特点。这个穿过去在中医上就称之为开泄,假如把你皮肤穿过去,就是把你毛孔打开了呗。因为它易动开泄,而且又是阳邪,所以他的致病特点就是容易侵袭阳位。我们中医上人体的阳位一般就是指上部,比如头面部,还有阳经体表也属于阳位,背部就容易出现这些特点和易侵袭的部位。去年我们在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就学过“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我们受风感冒首先是感觉打喷嚏,因为上面是阳位,没有人说受邪感冒我脚后跟疼。第二,风性善行而数变。数,在我们中医这里是多音字,念“shuo”。就是快速的意思。“善行”就是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这种特性。“数变”就是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的这种特性。我们在临床当中受风侵犯,经络受风的病一般是游走性的疼痛,而且还容易变化。开始还疼痛,然后还发烧,游走性的病发展特别快。或者是我们受风感冒,三天就一种变化,要么好,要么加重,不像其他病十天八天没问题,我们得感冒三四天若不好就容易变成其他病了。不会说一个感冒一直十天半月不好。第三,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六淫致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他诸邪多依附于风邪,为外邪致病的主导。去年跟着我认真学内经的人,这些都讲过。风邪为什么是六种致病的主导因素或者先导因素呢?原因就是“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就是这个开泄,它把人体体表屏障给打开了,其他的邪气趁虚而入,所以我们感冒往往是风寒,这个寒气跟着侵入。但是这个寒气侵入人体,假如没有风开启毛孔的话,寒气不容易侵入。但是一旦打开人体机表,风寒入里就导致很多的疾病。在临床当中,往往是先受风,所以称风为百病之长。
第二我们讲,寒。
寒有内寒和外寒之分。内寒就是我们人体阳气不足,机能减退。外寒就是寒邪外袭导致我们人体“伤寒”“中寒”。“伤寒”就是寒邪侵犯我们机表,郁遏我们身体的卫阳导致疾病。中寒就是寒邪直中我们人体内里,伤及我们脏腑的阳气。所以寒邪侵犯人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伤寒”机表,一种“中寒”直中内里,直接进入人体内部。我们知道,内寒是我们人体机体自身阳气不足,产生阳虚状态,叫寒邪内生。外寒是外界来的,。他们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内外寒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阳虚内寒,身体虚弱就容易感受外寒,而外寒侵犯人体积久不散,就容易损伤我们的阳气,就容易导致内寒。寒邪也有三个特点。
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这个很好理解,寒气侵犯人体是阴邪,容易损伤人体阳气。第二,寒性凝滞,凝滞指的是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体气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主要依赖于阳气的推动作用。由于寒邪侵入人体而损伤阳气,容易导致气血凝泣,从而产生各种致病。我们前几节学了气,气是推动人体气,血,津液化生的动力,但是寒邪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那么就容易导致气血津液的凝滞。第三,寒性收引。收引指的是收缩牵引。我们知道寒冷容易使气机收敛,那么导致腠理,经络,经脉,肌肉收缩挛急。如果我们体表卫阳被寒邪郁遏,就会导致肌表无汗。我们感冒受到风寒,机表卫阳被郁遏就会产生无汗,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就会表现为我们的脉是紧脉。以后我们学诊断学,脉学上讲,一旦你发现紧脉一般都是有寒邪。寒邪导致经脉拘急收引,就导致关节屈伸不利,这个中医称为寒痹,或者痛痹。寒邪卫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疼痛,比方说我们经络的风寒,导致这个关节病,疼痛病,或者是游走性的疼痛,一般就是有风邪,但是这个疼痛特别明显,一般寒气就比较严重。另外,我们风寒感冒,如果这个感冒,刚得了这个风寒感冒只是有点怕冷,怕风,还在打喷嚏,流眼泪。这个风寒还不是很重,如果你感受了风寒,突然间高热,全身疼,骨节全部疼痛,这样的感冒那就表示你寒邪很重,受寒很厉害。因为寒邪致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疼痛,疼痛剧烈,那就是受寒比较重。下面我们讲暑。我们知道暑一般是夏天才有,是夏天的主气。这个暑和其他的邪气不一样,有严格的季节性。就是酷暑天才有暑,其它时间没有暑。暑就是从夏至开始到立秋这一段时间。而且它还有另外一个特点,纯属外感,无内暑之说。比方说,刚才我们说要祛内寒,内部生寒,没有听说过身体里边生暑,没有。也没有听说大冬天的我中暑了,没有。如果有,这个人一定是某个院出来的,比方说:精神病院。暑有三个特点:一是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中暑,暑邪致病常见的病状,因为它是阳邪,又是炎热,所以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面赤,心烦,口渴。脉象洪大。第二,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发升散,所以暑邪致病一般都是导致腠理开,然后多汗,然后导致伤津,然后导致耗气。我们学了气血津液就知道,气与血津液互相依附。暑邪致病,腠理开,汗多,那么导致伤津,最后导致耗气。所以伤津,大汗,就出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毛发枯槁。耗气就导致体倦乏力,气短身疲,甚至昏厥。在临床当中,中暑,如果出汗不是很多,就伤了津,不是太重,口渴,小便少这些症状。如果出汗很多,耗了气,这个就像我们所说的脱水,电解质紊乱,体倦乏力,气短身疲,甚至重者昏迷。中暑的电解质紊乱,导致腠理开合紊乱,高热昏迷很危险的。《素问》上称为“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第二个特点是暑多挟湿。暑邪侵犯人体,大多挟湿同时侵入。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这个季节多雨多潮湿,特别是南方地区。第二个原因,由于饮食生冷,损伤脾胃,导致水湿内停。
下面讲湿。湿为长夏主气。长夏指的是夏秋之交这段时间。这段时间下雨比较多。湿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就是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前几天我们不是学了脾的功能,运化水湿,如果脾不健运就会导致水湿停聚。外湿就是居处潮湿,涉水,淋雨。内湿和外湿互相影响,脾虚水湿不化,内湿形成,就容易水湿停聚。因为身体虚弱,那么就容易导致外湿侵袭。如果伤于外湿,湿气侵犯人体,湿邪困脾,导致脾失健运,形成了湿浊内生,内湿外湿相结合。湿邪具有两个特点。一,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因为湿性重浊嘛,所以阴阳划分为阴。它有个特点就是易伤及脾阳,也就是说湿易困脾。《素问》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附肿”意思就是湿气重了就容易导致腹泻,甚至导致小便不通,出现浮肿。二, 湿性重浊,重就是沉重,重浊。感受湿邪以后,症状多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凡是我们感受外邪以后,如果头重就像布帛缠绕一样,一般你是受湿啦。重就是感觉困重,酸懒,头困重如裹这些症状。浊,就是指的秽浊,大多是指分泌物,秽浊不清。比方说,大便泄泻,清浊不分嘛。第三个特点,湿性粘滞。粘滞就是指湿邪为病,它的症状粘滞而不爽,湿邪为病往往是缠绵日久,病程长,反复发作,不容易速愈。比方说风湿,类风湿,往往是反复发作,反反复复。为什么?就是湿性,湿性就是粘滞,不容易祛除。比方说,痢疾,拉肚子,往往是里急后重,粘滞不爽。第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因为湿为阴邪,阴邪就容易向下侵犯,所以这个内经上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面讲燥。燥为秋季主气。秋季多燥,燥又分为温燥,凉燥。温燥,就是指夏热之余气,初秋的时候,还很热。凉燥,就是指秋季近冬之寒气,深秋。燥邪有两个特点,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我们知道秋天的燥气容易损伤的津液,让人产生口干肺燥。第二,燥易伤肺。有两个原因,(1)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我们的肺是很柔弱,很柔软,很娇嫩的一个脏器。这样的脏器喜欢润而不喜欢燥,(2)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它与自然界的大气息息相通,而燥直接就可以侵犯肺脏,因为它通自然界。如果燥伤心,它还不是直接关系,所以肺脏它是怕燥,又和自然界直接相通,所以燥邪最易伤肺。所以一到这个深秋季节,就容易产生燥咳,或者容易产生呼吸系统的干燥症。中医上治疗这种干燥症,用什么,用梨皮,梨皮是润肺脏非常好的一个药,还有就是百合。
下面讲火。火,其实与热,温,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可以归为一类,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嘛。火,温,热,程度的不同,有区别和联系。第二,从概念上说,热就是邪气,是致病的一个因素。内经上说,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就是人体的一种阳气藏于脏腑之内,养神之精,是我们身体最正常的一种生理。壮火,就是身体内过于亢烈之火,容易伤及脏器,容易使脏腑的功能减退,它属于病理性的,火呢,又分为少火,壮火。从程度上说,由温到热到火,这样的一个过程,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它们的区别,分为四个方面,一,少火是正常的生理,是化生机能的阳气,而壮火是一种不正常的火,消耗我们人体的气血。二,从概念上说,热就是邪气,是致病的一个因素。三,从来源上说,热由外而来,火是由内而生。我们日常的感觉,就是热一般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说有火了,都是从内而生的,包括你情绪上的火,都是由外界的刺激,由内而生。四,表现方面,热是无形的,无法去验证,而火有形,可以去验证,我们中医上说热,身体它没有什么变化,无形可验。但是有火,它已经不正常了,我们的体征就有变化,比方说口干,比方说目赤等等,火是有形,可验可证。火有这么几大的特征,一,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就是火是一个火热的阳邪,它容易向上发展,出现高热呀,壮热呀,素问上说“诸燥狂越,皆属于火”,火邪向上,扰乱我们的心神。二,火易耗伤气血,我们都知道,上火了以后,就容易耗伤津液。三,火易生风动血,我们知道上火了以后,就容易产生内风,容易扰动我们的血液,比方说上火了,容易流鼻血,容易吐血,容易便血,甚至容易皮肤出血。比如过敏性紫癜,就是一种火症。四,火易致肿病。火邪容易扰动心神,容易入血,再积聚,然后产生疮疡肿痈,所以我们皮肤产生疮疡肿痈,发热红肿,都是用清火的药物内服外用来治疗,所以在内经上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里说皆属于心,原因是诸痈痒疮,大部分是由心经的火热引起的。另外我们再补充一下,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侵入人体以后,容易耗伤阴液,就导致我们的经脉失于濡养,产生异常的运动,火热加速血液的运行,甚则灼伤血络,脉道扩张,甚至破血妄行。所以医典上说“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还有说“诸热瞀瘈,皆属于火”。火与暑,都属于夏季主气,下面我们把火与暑区别一下。第一,在季节上,一般都是夏秋季节多为暑,而其它季节多为火。第二,火,都由内生,而暑无内生之说。这样就把外界的致病因素六淫,给大家讲完了,下面还有一个疠气,也属于外界致病,我们今天加课把它讲完。疠气的概念:它是自然界除六淫外,有强烈传染病的外感病邪。它的致病特点,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有强烈的传染性。第二有一定的传染途径,大部分是从口鼻而入。第三,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季节性。这个疠气,比方说,春天的痄腮,它就有一定的季节性,有一定的区域性,而且得痄腮以后,大部分的症状都相似,而且发病很快。疠气就相当于瘟疫,也相当于季节性的传染性的疾病,像我们临床,现在目前我们知道的水痘,流脑,痄腮等,甚至有一些特殊性的流行性感冒,都属于疠气。疬气发生以及流行的因素我们讲一下。有四个方面,第一,就是气候因素,比如某一年的气候异常,就容易发生。第二,环境和饮食卫生,比方说,我们的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导致群体性的发生病变。第三,个人卫生和预防,隔离没做好,人家那块发生瘟疫呢,你非要进去,那就感染。第四,社会因素,就是说社会的预防和防治方面水平偏低。在过去的社会,我们知道这些流行性疾病非常的严重,现在我们的医疗手段不断加强,所以这个疫病相对就比过去好多了。像我们现在社会的天花基本没了,鼠疫基本没了,结核控制得也不错,霍乱这些也已经很少很少了。另外说到这儿,我给大家提醒一下,特别是广东地区,他们爱吃野生,野生动物,爱吃野味,认为野味新鲜,味道好,其实这个习惯不太好,好多的野生动物,它们身体里都藏有这种疠气和病毒,但是野生动物,因为它们的体质和在自然界的活动,它们对这种病毒是有免疫的,而我们人体对这种免疫就不足,就容易感染这些疠气疾病,而且一旦感染往往就是特别重的,危及生命。比方说,前年的时候,青海地区一只狗突然生病死了,然后主人就去埋这条狗,然后主人得了病,然后家族就产生这个传染。原因是青藏地区,旱獭很多很可爱,这只狗呢,在野外逮了这么一只旱獭吃了,感染了鼠疫,主人埋这条狗,主人也感染了鼠疫。当时发现这个病例,马上就控制了。所以,为了我们避免疠气,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大家在养生方面要注意。这样我们今天就把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给大家讲完了,把疠气也稍带的讲了,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字和词的运用,说风寒暑湿燥火六邪,那就是致病因素,说风寒暑湿燥火,那是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你看我刚才用的词,就是六淫,就风寒暑湿燥火六邪。
就今天给大家讲完了,这一节的内容比较零散,但是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好理解。因为零散,今天我就给大家多布置点儿作业,让大家总结学习一下。好,今天课程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