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防中暑,中暑分阴阳
俗语说“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寒湿之气对人体的伤害和高温的酷暑都是对身体一种考验。三伏天,特别是大暑时期,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这个时候一定要做好防暑事宜。每到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受到“热伤风”、中暑、痢疾等疾病的侵害,尤其是得中暑,发病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
说到中暑致死,每年夏天新闻里都会有报道,不仅现代,古代也记载了因中暑致死的,其中一位就是宋代词人秦观,他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经典名句可说是如雷贯耳了。据《游宦纪闻》卷十记载:“(秦观)至藤,伤暑困卧,至八月十二日,启手足于江亭上。”这里的藤指的是今天广西的藤县,伤暑即伤于暑邪,也就是说,秦观是在藤县中暑而亡的。
另一个古人中暑而亡的,是有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这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躲过了荆轲的匕首,躲过了张良的铁锥,躲过了高渐离乐器的袭击,但却没能躲过中暑的侵袭,在出巡天下的途中中暑而亡。还记得那年,銮驾来到琅琊时正值盛夏,当地有“五黄六月热死狗”之说。恰在这里秦始皇病倒了,出现的是发热、恶寒、口渴、头痛等中暑先兆。此时如能及时休息并施予清热祛暑剂调理,并非不治。但他执意前行,到沙丘(今河北广宗)时,已出现神志不清、皮肤蒸热、烦渴气促、憔悴枯槁、不能进食等中暑高热的症状。中暑高热是中暑重症中最严重的一种(其他三种中暑重症是日射病、中暑痉挛和中暑衰竭,相对预后较好。如治疗不当最终都会演变为中暑高热)。在当时条件下,即使及时采取了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和支持疗法,如果是老年人、慢性心肺疾患者昏迷时间超过3小时,因周围血流量减少,散热功能严重受到影响,其存活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三伏天养生,一定要顺应天时,做到一个“伏”字。三伏的“伏”字就是隐伏之意,也就是说在太阳大的时候,要将自己隐伏起来,不能逆天而行;若不隐伏,就会被夏天的邪气所伤,夏天的邪气是什么,就是暑气。所以说中暑中暑就是被暑所中,中暑的“中”字,形容暑热侵犯人体,来势凶猛,有如箭头石块猛烈击中人体一样。和中一样,暑字也很有意思,上面一个“日”字,下面还是一个“日”字,说明暑气是一种极热之气,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才用:“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来形容暑气。暑期的炎热有目共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就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样的诗句,另外曹植在《大暑赋》中吟到:“扶桑高炽赫重光,砾烂沙融鸟兽藏。”这也足以见证酷暑的燥热。
暑气对人体会造成什么伤害呢?在中医看来,暑气最易损伤人的津液。因为夏天温度比较高,人们的毛孔处于舒张的状态,所以人体律液很容易通过毛孔以汗的形式外泄。津液外泄的同时,气也会随着汗液流失。在中医的观念里,气是依附在津液上面的,津液是气的载体,津液在蒸发时也会顺便带走一部分气,所以这个也会出现一些耗气的症状,比如乏力、懒言等。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的“壮火食气”,火大了,把气都给吃了。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治疗,便会出现重度中暑而晕倒的情况。我们称这种中暑为阳暑,主要是夏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病征。即是在烈日下劳作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长时间待着引起的。也就是传统医学中所说的“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所以,引起中阳暑的主要原因就是“热”。中阳暑的表现有汗出、烦躁、口渴多饮、饮后舒适、小便短赤等症状。
既然阳暑是受热后伤津耗气所致,所以治疗措施应以清热、补气为主。绿豆汤是清热的佳品。《开宝本草》记载:“绿豆,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绿豆汤能清热解暑、止渴利水,既是夏季的防暑饮品,也是治疗中暑的良药。所以,大暑的时候常喝点绿豆汤,这个夏天您就不会觉得过于难熬了。而马铃薯、红薯、香菇、山药等经常食用在大暑伤津耗气时节都可以起到益气的?用。
还有盛夏时节补水也是一大关键。炎炎夏日,人体会大量出汗,体内盐分减少,身体因严重缺少水分,从而出现中暑。而多喝些加盐的凉开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但是,喝盐水时,要少量多次地喝,才能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另外,多饮茶水也是一个防暑的好方法。
再有就是多吃一些凉性蔬菜,苦瓜、丝瓜、黄瓜、菜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凉薯等均属凉性蔬菜。除了蔬菜之外,我们还可以多吃一些水果。比如,西瓜或苹果等。西瓜又叫水瓜、寒瓜、夏瓜,堪称“瓜中之王”,其味道甘甜多汁,爽解渴,此外还具有清热消烦、止渴解暑、宽中下气等功效,是盛夏佳果。苹果性平,味甘酸,具有补心养气、生津止渴、健脾胃的作用。而且苹果的营养十分丰富,对身体极其有益。另外桃子和香蕉也是不错的防暑水果。
当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这种中暑的病例并不太多见。倒是另外一种中暑类型——阴暑较为常见。什么是阴暑,“动而得知为阳暑,静而得之为阴暑”。上面我们提到的烈日下劳作、长途赶路,或在高温下长时间劳作等引起的中暑均为“阳暑”,而“阴暑”则是由于过于避热趋凉引起的。《红楼梦》中有一段写林黛玉中暑的经过,说是到了清虚观之后,因天气炎热,便寻那阴凉所在的地方多待了一会儿,结果就中暑了,所以林黛玉所中的暑就是阴暑。黛玉在清虚观中暑之后,回家休养,并且吃了“香薷饮”。香薷饮是中医有名的方剂,由香薷散演变而来,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仅3味:香薷、炒扁豆、姜厚朴。主要功用为祛暑解表,和中化湿。若在暑夏季节,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或受暑热侵袭,常会头重头痛、身热畏寒、食欲不振,或者腹痛吐泻、四肢困乏、精神倦怠。此时用香薷饮治疗,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般的人都知道夏天要防中暑,但是对阴暑症却往往认识不足。阴暑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是兼有寒和湿的入侵,症状不像常见的中暑那样明朗化和发病急骤。所以,在消暑时别太贪凉,要预防阴暑的发生。有些人在出汗后喜欢马上用凉水冲澡,还有些人则选择大量喝冷饮,更有甚者,干脆在地上铺上凉席就躺下了。其实,如果这样不在意的话,很可能会导致阴暑,在临床上,时常碰到这样的病人。
与冬天相比,其实夏天更容易受凉,因为夏天天热,人体的毛孔是张开的,如果突然受凉后,使毛孔便会骤然关闭阻塞,时间长后会引起排汗机能迟钝而引发中暑。所以要预防阴暑的发生,切不能过于贪食寒凉,不可露宿太久,不可通宵达旦地吹电扇,空调温度夜不要调得太低,大汗之后不要立即冲冷水等等。如果您违反了这些禁令,违背身体之道而行,就会出现健康问题。由此可见,想要保证不被中暑所光顾并不难,只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即可。
中医健康养生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