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
今天的雨下的真大。天气预报连续三天有雨。三天后梅雨季结束,本周日要正式入伏了,小伙伴们。那个一年最热的天气要到了。
那此时,人应该如何顺势养生呢?
一、比防暑更重要的是防寒在空调没有普及之前,小暑,大暑,三伏天,是最容易让人中暑晕倒的节气。可如今,空调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暑热天里得的都是寒病!!舌苔都是白腻腻的,一派寒湿之象,与冬天相比,夏天更容易受凉,我们一定要提防中阴暑。夏天天热,人体的毛孔是张开的,如果突然降温,毛孔就会立刻收缩,体内的暑热无法排出,冷热交替,就会中暑了。预防阴暑的关键是,不要过于贪凉。外出大汗后,不要马上进入空调间,不要冷水冲凉洗澡,不要吃太多冷饮,冰水果,冰饮料等。二、消暑之余请多多保护脾胃夏天伴我们消暑的,除了空调,西瓜,还有各种冷饮,凉菜,冰啤酒,绿豆汤等等。但是,生冷吃多了伤脾胃阳气。夏日空调房里吃冰西瓜、冷饮,入秋以后容易腹泻、过敏。甚至不用等到秋天,就生病了。尤其是小儿,冷饮加冷空调,很容易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以这个季节的娃娃上吐下泻的也比较多。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千年流传必有道理。消暑之余,也好好照顾自己的脾胃吧。三、祛湿+补液生津民间有句话叫: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指的是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露天的木凳子,经过雨淋,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只要经过太阳一晒,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坐久了就会惹湿上身。暑多挟湿这句话,一点不虚。这也是为什么入暑后,很多人觉得没胃口,胸闷,气短,身重,这些症状其实都是湿气重,脾胃虚弱的表现。再加上,夏天出汗多。汗是脾胃生成的津液。出汗时,流出去的都是津液+阳气啊,中医称之为气随津脱。一方面湿气重,脾胃虚弱,一方面天气热,还在流汗,气随汗脱。所以小暑过后一边需要祛湿补气,一边需要补液生津。最后总结一下,这个季节养生说白了就是:衣食住行少贪凉。一、防寒保暖;二、固护脾胃;三、祛湿益气+开胃生津。万物有其规律,四季的温热凉寒,它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礼物。夏天就该热着过,冬天就该冷着过,这才是健康的。《良方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