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冬日微光守护这座城

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index.html

今天,是“机场大白”阴玥在结束一个月的志愿服务后解除14天集中自我观察的日子。如果没有意外,今晚8时许,她就可以离开隔离点,飞奔进儿子的怀抱,回到温暖的家。

隔离点距离她家只有米,这是短得不能再短的距离,也是让思念难以负荷的最长距离。昨晚,10岁的儿子和年迈的双亲一起来到隔离点楼下,隔着窗户,彼此用力挥动着手臂,浓浓的亲情穿透刺骨寒风,在冬夜中激荡。一个半月没有见到家人,一直觉得自己很坚强的阴玥,那一刻瞬间柔软,再也抑制不住泪水……

这是昨晚发生在徐汇区一处隔离点的泪目画面。对于奉献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类似的场景,或许曾亲历,或许曾旁观,无论如何,一定感同身受——因为,上海引以为豪的“精准防控”,正是一个个平凡人的默默奉献所共同组成的。

冬日里,一束束微光,守护着这座城。

1

三年,三次主动请缨

阴玥,徐汇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她还有另一个著名的“隐藏身份”——年1月26日大年初一,新民晚报独家报道《模子!上海一对夫妻心头一动,一个通宵干了件令急诊科医生又惊又喜的事》迅速刷屏,网上阅读量3天近万,感动许多网友,后来,这篇报道还获评上海新闻奖一等奖。阴玥,正是新闻主人公——不愿在当时报道中具名的“爆炸头妞”。

这个曾经让许多网友“泪目”和感到温暖力量的“爆炸头妞”,在无心“火”了以后,仍然继续着低调生活,也仍然继续着凡人善举:

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阴玥就作为徐汇区第一批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来到虹梅街道,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协助居委对来访居民进行口罩领用登记管理、体温检测、维持秩序等疫情防控工作。

年5月底,她又报名来到斜土路街道,“扫”了一个月的楼,“练”了一个月的摊,动员市民接种新冠疫苗。这期间,她还献过一次血。

年下半年,徐汇区残联在征集机场防疫志愿者报名意向时,阴玥思忖了一下:科室里,自己的年龄正是中坚,孩子的年龄相对也比较大。“我不报名,还有谁合适?”

想到这里,她简单征求了一下爱人的意见。正如年除夕夜毫不犹豫地响应了她给医护人员送面包的提议,同样在那篇报道中感动网友的“光哥”又一次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她的报名想法,还打趣地说:“你嘛,就是热心肠‘妞’大姐呀,去吧去吧!我会当好爹又当好妈!”

爱人的话就像定心丸。年12月20日,她作为徐汇区第22批机场防疫志愿者如愿来到浦东机场。上岗首日,一群“大白”在党旗下合影,庄严神圣的氛围感染了阴玥,第二天,她就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一个月的志愿服务,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回头再看,阴玥形象地说,乍看外形,像宇航员,后来才发现,都是“消防员”——即使是在驻地待命的日子,从接到任务到出发的准备时间也只有10分钟,可不是像个十万火急的消防员嘛。

节奏很快、任务很重,一个月和小伙伴一起转运了余名入境旅客。最多的一天,她一个人就转运了70余名旅客,还帮其中两位旅客搬运了30余件行李。从早上5时30分起床忙到三更半夜是家常便饭,阴玥却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就拿带去的几大包成人尿布来说,“因为整天从早到晚刻意滴水不进,压根就没用上”。

回顾一个月的志愿服务,阴玥很少去说其中的困难,更愿意去记住那些乐观、有趣的细节。比如,儿子以为她只要推着两个大箱子出门就是出国旅游,还抱怨这次妈妈怎么不带他一起去玩,一直到老师在班级里告诉大家,他的妈妈是一位“机场大白”,他才恍然大悟又“老人经”地说:“我妈呀,她是‘老’志愿者了呀!”儿子虽然是和同学们开玩笑,却一语中的,道出了母亲一贯的热心肠。两年多来,从送面包到做志愿者,她一直默默奉献在抗疫的岗位上。

2

寒冬,中暑不是个别

大冬天里中暑,这是一件听上去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在上海规模最大的集中隔离点之一——杨浦区第五集中隔离点,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年3月底,杨浦区某酒店在几小时内清空客人,一切就绪,由酒店变身为集中隔离点,日均接收留观人员三四百名。运转至今已有余天,共接收留观人员逾1.7万人次,其中转运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人次,最终确诊50人次;管理密切接触者人次。这些人员中,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尚未满月的婴儿,其中还有孕妇、肿瘤患者等特殊人群,工作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

这一连串数据的后面,是日均百余名工作人员默默坚守的日日夜夜。“5∶00采样测温组起床洗漱、少量进食;5∶15穿戴防护装备;5∶30核酸采样……8∶00值班医师交接;8∶15早餐;8∶30测温、对医疗组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y/10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