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pf/a_4325801.html
“猛雨打万荷,怒声战秋鼙。
水银忽成泓,一泻无复遗。
不如微雨来,翠盘万珠玑。
荷翻珠不落,细响密更稀。
清如雪触窗,三更梦闻时。
语君君不信,对境当自知。”宋朝杨万里《微雨,玉井亭观荷》
关于梅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旧历上,以芒种之后的第一个“丙”,算作入梅,在传统有着普适,但是比较笼统和机械。
但是,当代的气象学更为的细致,是指公历5月下旬到7月上旬,14天之内有6天的雨,平均温度稳定在22度以上,才定为入梅,就是梅雨的开始。用这种方式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更加客观细致,更能预防梅雨灾害,指导农时。
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梅雨时节最大的特征就是高温高湿度,多雨。
此时物品衣裳食品特别容易霉坏,体感黏腻,经常会觉得郁热,汗不透,容易头昏中暑。当代人经常可以享受空调的凉爽,但是也觉得空调房时常氧气不足,有另类的闷感,所以特别期待梅雨季节里一场泼天豪雨,来清洗高温高湿带来的不适应。
梅雨季节虽然多雨,然而雷雨和小雨交替而来,时而舒爽,时而沉闷,夏天就变得特别的漫长和不耐。古人消夏动用了他们所能实践的各种智慧。比如铺凉席,用扇子,草药洗澡,穿夏衣,吃冷水浸泡的瓜果,吃清凉降温的食品,白天睡觉,傍晚去池塘边散步,有钱的人搭凉棚,在夏天里吃或者买冰,还有最热闹的就是游玩看戏,在娱乐和欢快中克服夏天带来的种种不适应。
可是下雨下雨该怎么办?梅雨未必都是舒爽的,还有令人不耐的细雨和高温。那么古人会转移注意力,那就是将身心放缓放平,去听雨。限制了行动,但可以发觉听觉和视觉的舒展。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所以在唐朝,城市之内也广泛绿化,道路有树,房舍有柳,但凡有水的地方都中上荷花水草。梅雨时节,若困在某一地方,听雨是不错的选择。听雨打在瓦上,打在栏杆上,打在树木上,打在荷叶荷花上,那飒爽那细密总可以开启另外的听觉与想象的空间,让心地不局限在湿困中。
“风吹竹林休还动,雨点荷心暗复明。
曾向西江船上宿,惯闻寒夜滴蓬声。”唐朝元稹雨声。
这是梅雨季节的郁闷,小风微过,风停了竹林却还在摇摆,听见雨打在荷叶上,声音时小时大。这是夏天的雨季,幕云四垂。但元稹闭上眼睛在雨天里开启了回忆。这雨声关掉了视觉,如此的熟悉,他仿佛回到了颠沛的过去,那是十年凄凉的外放生涯,他在去往州郡的船上,一个人承受命运和未知,陪伴他最多的是打在船蓬上的秋雨声吧。那雨声和现在荷叶上的雨是多么的近似?回忆的幽凉沉痛让眼下的暑热也淡去了。
所以梅雨或者夏天,多想往事和远事,是可以解除眼前的烦躁的。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唐朝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则是在雷雨天,开始了他最美最浓情的爱情回忆。李商隐的爱情诗都是回忆之作,也只有在一段感情成为暂时无法行进的段落时,才会更生动更抚慰的写下那些迷离梦幻忧伤的过程。所以是夏天的雷雨从听觉触动他和他的往事心情。那飒飒是现实的更是记忆的,是心灵的回响。寂寞的夏雨可以毁掉一段时间,但同样可以成就一段心情,一个诗人。
李商隐自然开听雨的至境,所以宋朝的欧阳修毫不客气拿来就用。
”柳上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为人为文慷慨大气,居然“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只能证明天气热,连文豪也躲进某些幽远香艳的意境里,借听雨来躲避夏天的热。好在他没有李商隐那种沉重的失落和忧伤。
但是唐宋诗人中间,最会听雨的是杨万里。他在做太子讲师的夏天某日,天气热得睡不好,但在十分的困顿中,还是枕着胳膊睡着了。结果被急雨荷叶声惊醒。
”到得曲肱贪梦好,无端急雨打荷声。
起看翠盖如相戏,乱走明珠却细倾。“宋朝杨万里东宫讲退,触热入省,倦甚小睡》
刚刚枕在胳膊上睡着,就被急雨惊醒,可以想见这个雨声有多么的大。他起来看到了院子里的荷花池,那荷叶上有无数的雨珠,正化做小流水倾泻在荷塘里。这让他的感官大爆发。于是每到一处,听荷花雨就成了乐趣,他居然听成了达人。
水银忽成泓,一泻无复遗。”宋朝杨万里《微雨,玉井亭观荷》
可以说这是我看到最激壮的荷花雨。那从天而降的大暴雨,打在万千荷叶上,如同密集的鼓声,这雨用现代气象学上,总应该是特大暴雨吧。那种激烈,不亚于战场鼓声,令人振奋。
张爱玲少年的时候有一首写雨的古诗习作,用的也是鼙鼓催花,我想她的灵感最初也是来源于杨万里。
但杨万里的听荷不止于此处的豪雨,他发掘了梅雨时节更多的听觉美。
“不如微雨来,翠盘万珠矶。
荷翻珠不落,细响密更稀。”宋朝杨万里《微雨,玉井亭观荷》
这是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现实荷花版。在细细的连绵的雨当中,细雨落在荷叶上,细风摇晃,雨声也如音乐有细微的疏密。细响不绝。
”清如雪触窗,三更梦闻时。
诸君君不信,对境当自知。“
将荷叶上的雨声,比做雪打在窗纸上。因为荷叶的自洁功能让雨无法沾附,反而如同是一个中间体,让雨有着撞击的脆响,仿佛和雪子敲窗一样,有着簌簌的听觉美。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听荷雨的诗。因为有一种关于雨的情境之美,以雨打荷叶为主题,有着音乐的动人。
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留得枯荷听雨声”,自然有着一种壮阔绵缈,但是这种高段位的听荷门槛太高,梅雨季节最真实的听雨,还是杨万里的来得更加贴切且具有引导性。
不用留得枯荷听雨声,梅雨季节,是最适合听荷雨之时。
实际开发和延展听觉和视觉,也是古代夏天消暑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品味,联想,回忆,将注意力集中在唯美的地方,使心情宁静,所谓心静自然凉。
当代的人虽然有更多的消夏避暑方法,不防从古人的方式中也找寻几种,那么郁热的夏天和连绵的梅雨季,一定也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新奇。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