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好吗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最近想了很多东西,想想写写,有时候东西想得太多太杂,开始写的时候又会忘记。整理了一下,今天写写中医为什么衰落以后振兴不起来。中医的衰落并不是因为西医的传入,凡事外因都是标,内因才是本,中医衰落无法振兴的根本原因在于疗效不够,很多中医生的医术水平不够,开的药方不能很快很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甚至给患者的疾病越治越重。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好的,都是能够治病的,而医生的水平才会影响患者对于医生所掌握的知识的看法,有些人看了西医很多年没看好病,去看了中医立刻好了,他们就觉得中医很厉害西医很没用,也有些人看了中医很多年没看好病,看了西医一下子就好了,于是就觉得中医很没用西医很厉害。鲁迅先生抨击中医也是因为中医那时候迷信成分太重,治疗起来根本不按照黄帝内经等经典书籍的道理。所以中医要想被人们接受,喊口号是没用的,光喊中医是中国的瑰宝就是扯淡,只有提高疗效才是硬道理,而提高疗效就需要提高我们中医生的水平,就需要中医生能够掌握治疗疑难杂症的本领,但是现在中医人自己把中医弄坏了。说多了,进入正题,看看现在中医人是怎样把中医搞坏的。1.教材编写和大学教育对于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教材,我实在是不敢恭维,《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这些教材看似非常系统,看似把中医集大成一般,实际上禁锢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对中医的理解发生了方向性的错误。我先来说说教材,举一些例子,比如《中医诊断学》里面的八纲辩证就完全是本末倒置,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首,然而现在的教材,把表里虚实寒热放在前面,把阴阳放在最后,然后老师讲课的时候告诉学生,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这简直是胡言乱语一派胡言,难道阴实证不存在吗?难道阴证不会出现热象吗?这连经验主义都不算的乱七八糟的谬误居然在大学课堂上而且是事关生命的课程上横行霸道,这不是十分可笑并且可悲的事情吗?阴阳就好比治病的方向,要是连方向都错了,越发力越用药岂不是越走越远,这就是杀人于无形,把中医生变成了无形的刽子手。清代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一书中就写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黄帝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里面可见阴阳的重要性,阴阳是治病的本,是最最重要的一关,一个医生,不辨阴阳,看见上火就清热,看见脉数就滋阴,也不问病人冬天是不是脚冷,不问病人喜欢喝冷水还是热水,把中医活生生弄坏了。再比如《中药学》,一味药要叫学生记剂量,附子3-15g,茯苓9-15g,考试的时候要把剂量牢牢记住,这就是禁锢学生的思维,开中药最重要的是药物的配伍以及药物的剂量,中医传方不传量相当于没传,所以药量是开中药很重要的一关,比如一个人已经脱阳了,整个人一派阴象甚至出现了戴阳证,这时候就需要大剂量的附子来回阳,比如90g或者g,现在这个教材告诉学生,你开附子最多最多开15g哦,不能再多了哦,导致学生遇到重症难症不敢大刀阔斧地用药,这就使中医治不了重症难症,更可笑的是,医院遇到了开大剂量救命的中药的时候不会给你配药,因为《药典》里面也就是像《中药学》一样规定的,医院医生一看这个方子就会和病人说,你这个药不能吃,吃了要出问题的,本来是救命的,被活生生说成要出问题,死守陈规,不明医理,害人不浅。再来说说大学教育的问题,现在大学教育也是本末倒置,这些有问题的教材把学生禁锢得死死的,但是这些是必修课,然而《黄帝内经》《伤寒论》《金贵要略》这些中医的经典书籍却列入选修,这多么可笑,就好比学英语不学英标,学物理不学牛顿,导致学生根本不理解中医里面五脏六腑的联系观,根本不懂阴阳治理到底是什么意思,逐渐把中医原本的人体本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丢掉,把五脏六腑割裂开来,看到化验单上心功能不好就拼命用心的药,看到有咳嗽就一味清肺,看到有痰就一味健脾化湿,一点也不懂肾中命门火才是立命的根本,一点也不懂先天后天的关系,导致中医生看病也抓不住真正的病机,只会看标却治不了本,这也是现在很多人说中医没效果或者效果慢的原因,连根本的病机都抓不住,治病怎么可能治得好。同时,大学的导向也有问题,发论文好像变成了大学的主要目标,和学生说搞科研搞科研,却不和学生说搞临床搞临床,导致现在的学生发论文很厉害,要治病却一个比一个差,同时理论和实践互相分离的中医教育,也让很多学生连滑脉弦脉这些到底是什么样的脉象都不知道,可悲得要死。并且大学中医教育的应试性也决定了大学中医教学的失败。中医老师上课的时候会说这块内容我们考试不考,大家自己看一看就好了,于是五运六气不学,六经辩证不学,反正不考的都不学,说实话,五运六气和六经辩证这么重要的知识都不学是真的没道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书籍都涉及五运六气和六经辩证,这些知识不学以后看这些经典的书籍都看不懂,临床辩证更不用说了。这些对经典书籍学习有帮助的知识不学,那些把整体联系分裂开来的什么肺阴虚肾阴虚要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拼命死记,这算是什么教育方法。我们所说的理法方药四个字,理为第一,现在理都抛弃了,阴阳之理也抛弃,辩证之理也抛弃,就要学生记住各种方剂各种药品各种症状,这样不是瞎搞吗。大学生们一个个抱着希望进入中医药大学,希望学到一些本领来为社会和家人做出贡献,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但是大学给学生的并不是精华,而是半真半假,而是舍本逐末,多可怜。不得不说,大学教材和大学导向的问题是现在中医无法振兴的最重要的原因。2.制药厂家现在很多制药厂家为了经济利益而对药物的加工等等流程不负责任,拿附子为例,附子的炮制涉及胆巴的浸泡,胆巴浸泡以后要用水冲洗到没有咸味为止。但是现在有些厂家为了附子多赚点钱,胆巴并没有冲洗干净,通过胆巴残留的方法使附子重量增加,导致一些患者出现附子中毒的现象。还有一些药材也是这样,利用其他东西混杂,或者药材不地道等等,使疗效下降。为了金钱不惜戕害生命,可耻。3.中药广告以及刻板印象不得不说,现在关于中药的广告可真的是层出不穷,导致人们对中药形成了刻板印象。比如说到六味地黄丸就是补肾,说到藿香正气水就是治疗中暑,要我说,都是瞎扯。拿六味地黄丸来说,它治疗的是肾阴虚,要是患者平素冬天已经脚冷了,平素爱喝热水不爱冷水,平素感到乏力等等症状,那么六味地黄丸是不适合的。现在的广告,把自己的药品吹得神乎其神,无论是保健品还是治疗药物,根本不讲辩证,根本不讲阴虚阳虚,只讲某一个症状,不讲综合症状,导致消费者无法分辨自己是否适合,导致害人无数。还有像黄芪人参这些药品也被吹得神乎其神,很多教中医的老师甚至都犯下这种错误,教过我们中医的三个老师中有两个说过西洋参这味药,说自己每天上完课感到乏力,回家就泡西洋参喝,喝完就有力气了,于是很多学生纷纷效仿。实际上西洋参是凉的,本身阳虚体质的人就不适合吃,这样的中医老师我只能说水平根本不行,阴虚补气和阳虚补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现在这种老师只讲补气,不讲阴虚阳虚,完全乱来,中医入门都算不上。老师都这样,也难怪中医现状好不起来。再来说说人参黄芪这些补品,要是人平素肠道不通的是不适合实用的,什么叫肠道不同呢,就是肚脐旁开两寸的地方(即天枢)按压有压痛点,这类人食用人参黄芪等补品会导致肠道越来越不通,进而会引起其他的继发病。无论如何就是一句话,没有什么药是万能的,只有对症下药才是正确的,中医治病不是看病名,不是看单一的症状,而是看整体的体质与整体的生活感觉病情症状等等,务必认真辩证以后才可以做到对症下药。4.李时珍李时珍说实话争议挺大的,首先“古之一两今之一钱”的论断到底是否正确是值得商榷的,也有人说古代一两是现在15g,并不是3g,也有其他说法,尽管现在教材采用了李时珍的说法,但是依然值得考证。其次,《本草纲目》一书虽然对很多中药做出了阐释,但是也让中医里面很多医生从此抛弃了理法而注重方药,不会辩证而只是针对表面症状乱开药,因为《本草纲目》写了很多单味中药能治什么病,实际上这样写并不准确,药物是需要配伍才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的,而正确的配伍是建立在正确辩证的基础上的,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很多人过度抬高了《本草纲目》一书的作用,导致对中医治则产生了误解。《本草纲目》本身没有错,但是对《本草纲目》的理解就不一定了。5.《药典》前面说了《药典》对于附子用量的规定是十分不合理的,对于其他药材也是,这种用量只能治治小病,根本不能治疗重症难症,所以《药典》应该注明重症患者用量等等明细,才更加合理。好了,不写了。希望中医早日回归经典,中医人多去读《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伤寒论》《金贵要略》这四本经典,把辩证先学好。把提高疗效作为唯一标准。----.8.6树洞里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