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在三伏天最有效的神药,每年都会致宝宝

又到三伏天了,估计又有一批孩子要遭殃了。注意,我说的“遭殃”可不是指孩子中暑,而是被烫伤。确切点说,是被三伏贴烫伤。

每年一到三伏天,医院、医院的中医科就开始摆摊、支起桌子给患者贴三伏贴,美其名曰“冬病夏治”。

病治没治好我们先不说,反正宝宝是被贴的皮开肉绽了。

即便在如此高危的情况下,每一年家长、孩子贴三伏贴的热度都有增无减。

我们先抛开这一火爆现象不谈,单从三伏贴本身来说,它真的有你想象中那么靠谱吗?我保证,听完我下面这番“爆料”后,你一定会“封杀”三伏贴。

“三伏贴”是“天灸疗法”的一种。它的理论原理是三伏天里,人的气血通畅,这时候在人的穴位上贴一些膏药,药能进入肺腑,调整气血,能够强身健体,更能治好一些秋冬季的高发性疾病,比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鼻炎等。这种治疗方法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冬病夏治”。另外,相传它还能还治疗宝宝遗尿、厌食等问题。

听听这神逻辑。

有一种药叫冬虫夏草,居然还有一种治病方法叫冬病夏治?!

我们先说药。单从药的期限来说,是个药都有半衰期。大部分药物吃进去不到一天时间,就被身体代谢的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得一天吃2次或者3次。试问一句,什么药的药效能从夏天一直延续到冬天?

还有就是这个三伏天。冬病夏治理论强调三伏天阳气最盛,这里的阳气盛,说白了就是这几天气温最高,所以阳气最盛。但是从我们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气温和纬度、地域、海拔等都有很大关系,怎么可能每年有固定的日期?况且阳气最盛的时间,也不可能就扎堆在三伏这几天。

我简单举个例子。

海南的患者开始贴头伏贴,北京的患者无法跟着同步;身在平原的患者,也不可能和身在高原的患者同步。

再说它治病的理论“在穴位上贴膏药,药更容易进入肺腑”。你逗我呢,要想让药进入肺腑,它怎么着也得先通过皮肤吧。

但事实是,目前仅有脂溶性极强的有机溶剂,和有机磷酸脂类可以穿过皮肤。而三伏贴的基本方是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这些中草药加热也好,熬制也罢,怎么倒腾都很难穿过皮肤进入体内,达到一定的浓度,更何来治病一说?

说到这,估计部分人已经开始炮轰我了,“但三伏贴贴了确实有疗效啊,孩子咳嗽比去年冬天少很多了,吃饭胃口也好了,不然也不可能流传了这么多年啊?”

是,当然得有疗效啦,不然怎么骗到大众,让它流传这么多年呢。但不好意思,这个疗效不是它三伏贴的功劳。

从疾病角度来说,每一年流行性疾病都不同,自然孩子咳嗽流涕的次数会有所不同。比如说,今年流行性疾病多,孩子扛不住,患病次数就多。反之,就少。

最最根本的是,孩子的免疫系统在不断完善。宝宝年龄小的时候,免疫系统不完善,稍碰个病原体,就病倒了。这也是婴幼儿生病的频率明显高于年龄大点的宝宝的原因。

但随着宝宝的成长发育,接触到的病原体多了,生病次数多了,免疫系统逐步完善稳固起来了,自然抗病能力强,生病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

也就是说,是宝宝体内的免疫系统增强,孩子生病的次数才减少的,不是它三伏贴夏天贴上冬天治好的效果。

至于治好了孩子尿床,实则,孩子尿床不过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的问题。还有孩子不吃饭逐渐开始吃饭了,道理也一样。

还有部分家长和我抬杠说,“三伏贴贴在身上就是有感觉啊,感觉暖暖的,你怎么解释?”

我还是那句话,它当然得让大家感觉暖暖的啦,不然怎么让大家觉得它有效呢。

白芥子中所含的白芥子甙等,都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会使皮肤血管扩张、充血、起水泡。都把皮肤烫起水泡了,大家怎么可能感觉不到暖暖的呢。

但无语的是,很多人把起水泡,灼烧坏皮肤当做药物起效的作用。真的是被洗脑了。

另外,这些成分可不止有刺激性这么简单。白芥子,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容易发泡;细辛,有强致癌性和肾毒性;甘遂,可引起呕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

说了这么多,我估计宝妈们对要不要给孩子贴三伏贴这事,心里已经有谱了。总之,目前并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三伏贴”有功效,反而有让孩子过敏,灼伤的风险。说直白点,三伏贴治病就是个伪命题。

所以,不要再挤破头去给宝宝贴三伏贴了!动动手指,转发出去,让更多的家长早点知道真相!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y/7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