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6.一些感染性疾病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
7.营养不良人群: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会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不利于机体散热。
8.睡眠不足的人:排汗需要良好的心肺功能,心脏输出血液的量才够,常熬夜或睡眠不足时,通常心肺功能较差,影响排汗,容易引发中暑。
1.黄昏也是高危时刻:不要以为只有白天高温才会中暑,即便凉爽的黄昏时分,如果湿度高,同样存在中暑风险。此时,建议少在户外活动。
2.外出长时间戴帽子易中暑:夏季外出戴帽子,时间长了会分泌大量汗水,形成湿热的小环境,引发中暑。切记要不定时拿下帽子,及时擦干汗水。
3.游泳后会因脱水中暑:很多人游泳没有勤喝水的习惯,而且人长时间泡在水里,水分照样会流失,导致中暑,所以戏水时别忘了随身带瓶水。
4.“牛饮”补水反致中暑:天热口渴会让人不由得大口灌水喝,这样反而会使水分在体内短时间堆积,不利于吸收,导致中暑。
-大暑读诗-●●●《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黄庭坚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萤》徐夤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销夏》白居易翩翩马上郎,执简佩银章。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骤雨》钱钟书大暑陵人酷吏尊,来苏失喜对翻盆。雷嗔斗醒诸天梦,电笑登开八表昏。忽噫雄风收雨脚,渐蜷雌霓接云根。苍苍似为归舟地,试让前滩水涨痕。1“冬病夏治”究竟是什么?大暑时节,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所以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来说,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大家在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里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因为冬季治疗只能治标,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疾病虽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不仅从根本上治疗病痛,还能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
2阳盛于外,不可贪凉大暑时节,阳盛于外,身体腠理开泄,体表温度高,身体内部反而虚弱。阳气外散,内阳不足,特别是平时脾胃虚寒的人,更容易腹泻。晚上睡觉应用毛毯盖好脐、腿、足,日常饮食要多食生姜以温里,不可贪食冷饮。如果想吃冰镇的东西,可以冷藏姜汁撞奶,生姜大枣汤这类性温的汤水。
此时也要切忌骤然冷水冲澡,要循序渐进防热闭气郁。时饮热茶,促进汗腺分泌,帮助身体散发热量,降低体温。
3清热解毒,可食苦味对于湿热、痰多的人来说,大暑养生重在「清」。大暑炎热,身体代谢旺盛,最适宜排热毒。平素阴虚、湿热、痰湿的人往往发热心烦,口渴起痘。这时候要多食苦味,苦瓜、苦菜、莴笋、油麦菜等。如果没有食欲,多以醋佐餐,能生津、开胃、行气,醋泡生姜、醋泡黑豆、白醋浸时蔬等等。
要多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养护脾胃。如山药、莲藕、绿豆、薏仁等。
4艾灸太白,养护脾阳艾灸温阳,最适于养脾,可艾灸脾经太白穴。如果能在脾经当令时(上午9点~11点)内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的枢机,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艾灸胃经足三里穴,以健脾养胃,化湿理气。
5大汗排毒大暑正值“三伏”中最热的“中伏”,在这个一年最热的节气里,真的是出门5分钟,流汗2小时。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汗泄”是一种最好的排毒方式,把累积的暑气、寒气、热气排出体外。
可以尽情的流汗,但不要做过于剧烈的运动,运动后要注意不要受凉,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虽然流汗好处多多,可是水分流失,食欲不振,对肝脏和脾脏的健康会有影响。要记得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注意饮食清淡,减少身体负担。
6大暑时节湿气重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重浊向下,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
湿邪为身体垃圾,脾功能强大才能有效运化水湿。
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环境之外,身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才是我们祛湿的根本利器。因为脾胃虚,湿气才能产生,所以杜绝湿气生成之源才是关键!
01.四神汤:四神汤是由莲子、芡实、山药、茯苓组成,可以配合糯米或大米煮粥,长期坚持,可以健脾祛湿哦!
02.经方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化裁自《伤寒论》的理中丸,理中丸原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推荐用法:红参30g干姜60g白术30g炙甘草30g附子30g生地90g,食欲不振,可以加橘皮45g,枳实30g(具体用药一定要在专业经方家指导下辨证用药哦)
趣解经方:本方中,附子振奋心阳,振奋全身机能,给身体增加阳光的坏境,红参将气血收敛到腹腔,参与消化吸收,相当于给脾胃种庄稼的过程增加人手,炙甘草是一个保水药,白术祛湿,相当于除杂草的过程,生地补津液。
7因暑贪凉伤阳气护好腹背在大暑小暑期间,由于热得很,人们对降温防暑还是很积极,但是对过于贪凉导致阳气损伤却认识不足。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比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尤其是暑热天气从室外回来后急着冲凉。
在三伏天里,即便天气炎热,注意不要过于贪凉。晚上睡觉控制好空调温度,室内外温差尽量勿超过5℃。白天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的人,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下班后适当做做户外活动,出出汗。夜眠时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时,一定要盖薄被子,保护好腹部和背部。
在饮食上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更是要注意,尤其避免孩子在大汗之后立即用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晒后马上冲凉或冲洗手足、洗脸,应稍作休息后再冲洗。
8心火妄动,防情绪中暑根据道医“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大暑小暑时节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征,俗称“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
“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养生方法: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要学会情绪转移,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暑性炎热,容易耗气,正常人都会觉得乏力,并且有睡眠不佳、急躁焦虑,所以在暑天最好早休息,尤其是晚上11点到早上6点这段时间,尽量不要熬夜,让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