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伏天具体时间
初伏10天---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20天---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10天---8月16日—8月25日
伏后加强灸---8月26日—9月5日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效果最好的40天,它直接决定了整个三伏灸的效果,也决定了秋冬的健康状况。
三伏过不好,是要留病根的!三伏到了,不论男女都要这样艾灸养生。
伏中灸,冬病夏治最重要的40天!今日入伏,我们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三伏。那么,为什么在这40天艾灸尤为重要呢?
首先,我们从冬病患者的体质来看:冬病患者基本都有体寒、阳虚、脾虚、血瘀的特征,而艾灸可以祛寒补阳、补气健脾、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于为冬病患者量身打造,所以冬病患者必须艾灸。
其次,我们从冬病夏治的角度来看:冬病多为慢性,长期潜伏体内,药力难以拔除,而三伏阶段,气温升高,人体阳气随之升腾、外发,肌肤腠理开泄,此时调理就容易得多。艾灸的药性可以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灶,甚至将之连根拔除,不再复发,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再次,我们从一举两得的角度来看:“三伏”中的“伏”指伏邪,即“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暑多夹湿,暑湿滞留体内,就会出现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到了秋冬,湿与寒相勾结,就会引发各种不适症状。因此,错过三伏灸,意味着体内陈寒未去,又添暑邪。故而,我们应借助三伏灸,祛寒邪除暑湿,一举两得。
01
初伏驱寒——灸背补阳冬病多为寒症,所以要想冬病夏治,第一步就是祛除体内寒邪,而要祛除体内寒邪,关键在于补阳气。补阳灸哪里?多灸背部,养背就是养阳!
我们的身体上,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阳经。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相关。
脊柱两旁是膀胱经——人体最大排毒通道。
我们通过艾灸膀胱经,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把人体的废物从尿液中排出去。
膀胱经上还有各脏腑背俞穴,它们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重要通路。
所以,灸好背部,不仅能补阳祛寒,还能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让它们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的生理状态,进而达到调理疾病的目的。
初伏灸背以疏通督脉和膀胱经为主,建议使用七星老斗“神炉”艾灸器艾灸以下主要穴位:百会穴、大椎穴、膏肓穴、心俞穴、至阳穴、命门穴、腰阳关穴。尽量采用对穴位刺激性强的方法,比如:隔姜灸,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百会穴: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百会穴位的作用①眩晕,头痛等肝阳上亢诸证;②中风,癫狂;③健忘、不寐、痴呆等心脑病证;④脱肛、泄泻、阴挺等中气下陷诸证。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美尼尔综合征、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病、癫痫、精神分裂症、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内脏下垂等。
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
大椎穴位的作用①热病;②感冒,咳嗽,气喘等风感病证;③头项强痛;④疟疾;⑤癫狂,小儿惊风;⑥风疹,痤疮。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舞蹈病等。
膏肓穴:位于第4胸椎棘突出,旁开寸。
膏肓穴位的作用①肺痨、咳嗽、气喘等肺之虚损症;
②肩胛痛;
③健忘、盗汗、遗精等虚劳诸疾。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
心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穴位的作用①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痫等心与神志病变;②咳嗽,吐血。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癔病等。
至阳穴: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至阳穴位的作用①胸胁胀痛、黄疸;
②脊背强痛;
③咳嗽,气喘。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命门穴位的作用①遗精,阳痿,早泄等男科病证;
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闭经等妇科病证;
③遗尿、尿频等泌尿系疾患;
④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⑤泄泻,小腹;令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月经不调、慢性肠炎、腰部疾患等。
腰阳关穴: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
腰阳关穴位的作用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
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部病变、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等。
2中伏清养——心脾同补春、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要潜伏一段时间,这段“潜伏”的时间被称为——长夏,长夏属土。由此,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系便成了一个圆。所以,入伏不是这么简单,它代表着一个季节——长夏的开始。
从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的角度来看,“夏天属火,与心相应,而心主血脉,又主神志”,同时,“长夏又属湿,湿易伤脾”。
因此,长夏养生的重点在于心脾同补。整个伏中灸有40天,在初伏的10天中,我们完成了补阳的任务,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清养——调养心脾。
1.养心“暑气入心”,天气炎热时,人的心情也容易烦躁。尤其中老年人对高温天气的适应能力本来就比较差,尤其要以宁心安神为要务。具体而言,就是尽量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喜、过怒、过恐、过悲、过思等情志的刺激。
养心莫过于灸法。因为艾是一种有灵性的医草,艾灸过程本身就是身与心对话的过程,艾灸补益五脏,从身心合一的角度而言,心脏是五脏之中受益最大的脏腑。
养心重在疏通两条经络——心经和心包经,当然还要对症下药,比如,心神不宁就养心神、心阳不足就养心阳、心阴不足就养心阴、心血不足就养心血。
一般建议使用七星老斗“神炉”艾灸器艾灸如下:
养心神——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
膻中穴: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注:上图只做演示用,施灸时艾灸器密封套要接触皮肤)
膻中穴位的作用①气喘,胸前,胸闷、心悸、心烦、咳嗽等心肺部病证;②乳少、乳痈;③呃逆,呕吐。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
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神门穴位的作用①心痛,心烦,惊悸,怔仲、恍惚,健忘,失眠,痴呆,悲哭、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变;②高血压;③胸胁痛。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同上
养心阳——至阳穴、神门穴;
同上
养心阴——大陵穴、太溪穴;
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大陵穴位的作用①心痛,心悸,胸胁痛等心胸病证:
②癫狂;
③胃痛,呕吐;痫证;
④腕臂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心肌炎、神经衰弱、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太溪穴: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处。太溪穴的作用
①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肾虚性五官病证;
②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③腰脊痛及下肢厥;令、内踝肿痛;④气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⑤消渴;⑥失眠、健忘等肾精不足证。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龈炎、踝关节扭伤等。
养心血——内关穴、劳宫穴。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位的作用①心痛,心悸,胸痛、胸闷等心胸病证;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③失眠,癫痫等神志病证;④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证。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掌骨之间偏于第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劳宫穴位的作用①心痛、心悸;②癫狂痫;③口疮、口臭。现代常用于治疗昏迷、中暑、癔病、口腔炎等。
2.养脾夏季,尤其是入伏后,脾胃功能下降,胃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以消化,容易引起肠胃不畅。
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补会引起上火,加上夏季出汗多,代谢快,进补的养分也多会浪费。因此,夏季请谨慎进补,建议清养。
脾主运化,而湿邪最易损伤脾气。因此,长夏健脾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肥腻、刺激、烧烤、油炸之类的食物。此外,冷饮、冰镇食物也最好不要吃,因为它们直接损伤脾阳。
从艾灸角度来说,夏季养脾重在祛脾湿,一般建议使用七星老斗“神炉”艾灸器艾灸艾灸以下穴位:脾俞穴、中脘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丰隆穴。尽量采用对穴位刺激性强的方法,比如:隔姜灸,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穴位的作用①腹胀,腹泻、呕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肠腑病证;②背痛。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
中脘穴: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中脘穴位的作用①胃痛,腹胀,呃逆,香酸,泄泻,黄疸等脾胃病证;②癫狂、失眠。常灸中脘穴可以达到: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功效。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食物中毒、癫痫、精神病、神经衰弱等。
阴陵泉穴:位于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阴陵泉穴位的作用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阴道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足三里:位于犊鼻下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足三里穴位的作用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心悸、失眠、癫狂等心脑病证;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l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丰隆穴位的作用①头痛、眩晕;②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③癫狂;④下肢痿痹。现代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腓肠肌痉挛、肥胖症等。
末伏化瘀——根治妇科末伏艾灸重在化瘀,这对女性尤为重要。一方面,女属阴,天生体寒,血遇寒则凝,逐渐成瘀;另一方面,女性夏季着装偏于暴露,加上爱吃生冷瓜果、冷饮等,血更易因寒而凝,因瘀而滞。
人体之所以有瘀,主要原因就是虚与寒,许多妇科疾病就是由于脾肾阳虚、肝郁气滞、痰湿瘀阻等因素,导致寒凝血瘀滞于子宫形成的。比如,痛经等经期问题、“产后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息肉等。
体内有瘀,意味着经络堵塞,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进补都没用,补品只会积滞体内,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对于女人来说,化瘀是健康美丽的先决条件——“瘀在身上是病,瘀在脸上是斑”,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医外治疗法里,最好的化瘀办法就是艾灸,它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消肿散结……在初伏和中伏,通过灸背补阳和心脾同补,人体的虚寒之证得到有力缓解,自然而然地,化瘀也就容易多了。
对于女性而言,化瘀常用七星老斗“神炉”艾灸器艾灸膈俞穴、肝俞、神阙、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复溜穴等。
膈俞穴: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位的作用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现代常用于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动过速等。
肝俞穴: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穴位的作用
①胁痛胀痛、黄疸;
②癫狂痫;③脊背痛。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结膜炎、夜盲症、近视等。
神阙穴: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神阙穴位的作用①腹痛、腹泻、痢疾、脱肛等肠道病证;②中风脱证,虚脱;③水肿,小便不利。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痢疾、尿潴留等。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曲池穴位的作用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等五官疾患;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证。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配合谷、外关等治疗感冒发热、扁桃体炎;
血海穴:简便取穴: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血海穴位的作用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膝关节疼痛等。
三阴交:内踝尖上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三阴交穴位的作用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赤白带下,经闭,症瘕,阴挺,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久不成孕,梦遗,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睾丸缩腹。②遗尿,尿闭,水肿,小便不利。③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足痿,脚气,肌肉疼痛。④皮肤病,湿疹,荨麻诊。⑤失眠,头痛头晕,两胁下痛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遗尿、性功能减退、高血压、神经性皮炎、湿疹、神经衰弱、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等。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复溜穴位的作用①水肿,腹胀;②盗汗、身热无汗;③肠鸣、泄泻;④足痿、腰脊强痛。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等。
同上
在化瘀散结的同时,艾灸还能从源头化解容易导致妇科疾病的阴寒之气,从根改变女性常见的阳虚、血瘀体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改善各种妇科疾病。
注:针对不同的妇科疾病,以及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症状,配穴有所不同。具体病症查询可以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得好白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