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09/4324214.html
冬日里的那一团火
秋石
气温骤降,只半天功夫,黑西装就不得不让位给大红的羽绒服了。可书房里仍觉凉嗖嗖的,好冷!
我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念家乡的火房,想念那一堆烧得通红通红的柴火。
对,不开空调,就这么冷着,心中的柴火才燃得清晰旺盛呢!
▲篆刻家方鸣先生印跡
一
我从来没有见过爷爷,连照片都没有见到过。没有爷爷的童年是残缺的,每当看到父亲对孙儿们那份特别的溺爱,在我温暖的心里便禁不住生出一些淡淡的嫉妒和自怜的情绪来。
没有爷爷,我打小就能体会到这种永远无法追回的爱的缺憾。
等我上了大学,看到那些没有父爱的孩子眼里,总有一种隐隐的谨慎和胆怯,我才突然觉得,没有爷爷的缺憾,其实比起没有父亲来,不知要平淡了多少倍。没有祖辈的膝下体验,至多只是一种关系的缺失,一种角色的遗憾。而失去父爱却远没有这般轻松!
父亲当年还是一个六岁的孩童,他沐浴过那种慈爱的温暖,亲聆过那种严厉的教诲,还有那病榻前残酷的一瞬间!这种曾经拥有的父爱却如此短暂,我真不敢想像当时我的父亲是如何面对这种变故的。好在一个六岁的男孩,还无法完全理解永诀父亲的滋味。
其实更大的失落莫过于祖母。
祖母衣柜中最珍贵的收藏是爷爷的一枚印章:骨质,田黄色,上面端刻着一个“炎”字。很小的时候,我就缠着她打听关于爷爷的事情,可她总是望着我沉默不语,那奇怪的眼神我至今记得,甜蜜、哀怨、怀想、担忧……祖母不想说什么,她是在逃避回忆的伤痛。不过,当我叫嚷着要刻爷爷那样的印章时,祖母却很快就从山间采回来一种叫“毛儿刺”的树茎,我的拙劣的雕刻“作品”,后来竟在家里与生产队签字画押时派上了用场。
祖母是在我大约十二三岁的时候去世的,那时她刚好七十岁。她平生只留下一张画像,而且画工的水平极差,还比不上今天随便的一个街头艺人。画像的那天,祖母显得特别郑重,像在履行一个庄严的仪式。她端坐在画架前,一头纯粹的白发梳得一丝不乱,蓝色的布扣外衣洁净大方。只记得画了很久,她就一个姿势地在那棵杉树下坐了很久。画完了,我们都说不像,她却淡淡的一笑,说不像好啊,你们想我的时候才不会怕。只过了两三年,祖母就走了。
用今天的话说,祖母该是有点洁癖的那种女人,住在偏屋里,过着宁静的日子,平时最爱的就是打扫再打扫。她有一个习惯,平日吃饭的时候都会放上一杯凉开水,就着水吃饭,还不止一次的交待我们孙辈,以后在祭酒的时候别忘了这种习惯。祖母不用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她的那点不大的菜园总是能够打理得格外精致,可以比别人的自留地结出更多的黄瓜、茄子和辣椒来。除了两个儿子分摊负担的口粮外,她平时还能卖点红椒以积点零用,靠在收获过的田地里拾些遗漏的谷穗,还能补充不少的粮食,生活倒也过得富足。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在祖母的厨柜里找到好吃的。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她更疼爱叔叔的儿子(与我同龄),也许是因为叔叔只有一棵独苗,理应得到更多的保护;也许是因为叔叔他们另住一处,隔着点总会多出那么一些牵挂来;也许是因为她对大媳妇也就是我妈心存一些不满,我只是一个被憎恨的符号罢了。总之,祖母的偏爱,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困挠着我。当我发现,祖母又给堂弟的书包里偷放了鸡蛋的时候,母亲当然是很气愤的,这种情形多少也会影响到那时我对祖母的感情。
可祖母是孤独的,她最怕的是冬天了。于是我和几个堂姐妹,便轮留着陪她过冬,给她暖脚。好像很少注意祖母是否真的睡着了,我们几个“火钵子”在她的脚下只顾嬉闹,累了然后睡去。我想,祖母的孤独是无人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轮着换着去陪她,可真正陪她的只有那绵长不变却从未对人言说的怀想和孤独。我们可以暖她的脚,可她的心也许再也不曾暖和过。祖母只有二十多岁便为爷爷守寡,直到七十岁,其中之难,不言而喻。一想到这儿,我的心中不免生出浓重的悲凉和自责来。是啊,祖母的心是孤独的,我竟那么长时间地责恨她对堂弟的偏爱!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祖母那种复杂的眼神……
是的,祖母没有安全感,她渴望温暖。祖母是因为到山中采集松果中暑而死。也许,大热的夏天对她来说并不可怕,而没有冬天的柴火则不仅意味着没有了温暖,更意味着黑暗中的无助。
我能想像没有了爷爷还要拉扯两个不满十岁孩子的祖母的艰难!
那些松果,要慢慢地晒干,只为了让它们能再多吸收一些阳光。为了那一团燃烧的火焰,那些松果,是冬日里温暖的寄托……
▲冬日劈柴火
二
火,此刻正在老家的父母和乡亲围坐中燃烧着,也许父亲正在对叔兄们谈他的早年故事呢。
父亲很小就开始了一种过早移交的担当,其中的故事是很有些听头的。那么小的年纪,自己要上学,要让祖母从悲伤的阴影中走出,还要让更年幼的叔叔上学读书,这一切,对于一个稚嫩的男孩的肩膀,实在是太超负荷了!
可没有办法,父亲得带领我们从阳沟里走出来,只有走出来,冬天才不会那么冷!
爷爷兄弟五个,他排行老二,因一次用药过当而英年去世。所以,在分配祖屋的时候,父亲和祖母、叔叔只能分到偏窄的后房,面向依山的阳沟(即背光的一面)。后房紧靠山坡,阴森闭塞,进出也没有一条像样的道,更不用谈什么风光的堂屋了。
那样的冬天无疑是最寒冷的。大约是因为这个原因吧,父亲发誓要盖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要在一个开阔的地方,直面朝东,要让阳光足可以照耀到半个堂屋!
这个愿望在我出生不久就实现了,父亲给了我一个阳光而温暖的童年。从那时起,我一醒来就能看到太阳。从此我对东方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命运感,我的小学,我的高中,我的大学,我的工作,我的女人,……,东方红,太阳升,东方牵着我的命运。
可我一岁的时候终究是在阳沟里度过的,也应该感受过没有爷爷的歧视和寒冷。幸好还有一位幺老(爷爷的弟弟,排行老五)对我们的关照。他饱读经书,心地仁厚,见识广博,曾是国民党文职军官。据说我一岁的时候,就时常经后门爬到他的堂屋玩耍,他们会给我各种好吃的。长大以后,我才注意到幺老的火屋墙壁有些特别,毛笔楷书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外醒目,这和乡间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之类标语风格迥异,可老人却用一辈子的行动在静静地实践着。幺老喜欢我,是因为我既是孙子,也像学生,更何况我小时候老从阳沟里爬来爬去让他心疼过。他生病的那年,我已经是大学的教授了。我给他写信,春节还特别去看他,没想到次年他就去世了,享年八十三岁。我没有哭,我想我得为他做点什么才对,我用电脑特别制作了他的照片以便叔叔们放在灵前供奉。我没有见过爷爷,幺老就是我最可亲近的爷爷了!
这么一位有才华有见识的老人,在文革中将所有可能引起再次批斗的记录都付之一炬。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外人见过他的国民党党员徽证,那层层包裹的蓝色的封皮,清晰地印着十八星,我为自己连想都没有想过去阻止他们烧毁这种经历而感到心痛!那个该死的年代!
▲父亲年(85岁)时手迹
没有爷爷,意味着父亲从小就要忍受歧视,遭遇怜悯,历经艰难。可我们从来没有在他身上看到过怯懦和自卑。在没有父爱的环境中,他如何仍能坚持去练一手好的毛笔字,去背那么多的典故?如何仍能养成乐观、好学、大气、开朗和超出乡里的远见?如何仍然能够以善良、宽广的心怀一辈子修桥补路、善待曾经小瞧过他的叔祖?如何能够以超人的养家本领使我们从小就能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让我们读书,让我们获得自信?
▲父亲85岁时毛笔写字情景
父亲从小承受了没有父爱的失落,却给了我们足够的父爱!每当我听到刘和刚的《父亲》,我的心中便会出现一座慈祥的丰碑。
三
可父亲也有无助的时候。
记得那是前年春节过后,春寒料俏,刚过年的人们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漫山遍野,银装素裹,人们还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先一天我打电话问家里下雪没有,母亲说下了好大好大的雪,谁谁谁正在这里烤火呢,言语间透着欢欣。我迟迟没有放下电话,只想感受那火坑里腾腾的火焰,还有正在交流的关于各家的新闻。我忘情的吱吱唔唔着说没什么,您挂电话吧,其实心早已飞到了火堆旁:老人的灰白头发,在火光中添了几分橙红,火堆上方熏烤着被我们扫荡之后所剩无几的几片腊肉,灰烬落在半新的羽绒服上……,想到这儿,我的心里既温暖却又生出些酸酸的感觉……
▲老爷子的烤火专座
我不该有酸的感觉,老人在乡间生活是自由幸福的。
那堆经久不熄的柴火,只有在游子的心中才会感到温暖;那份深刻的乡情,只有亲历了城市的冷漠才能体会得到。
记得是晚上,很晚了,大约是十一点半的样子,二嫂的电话,说父亲摔伤了,挺严重,让我明天回去看看。当我赶回老家的时候,两个哥哥已联系好医生,医院静候手术呢。看着我冻红的鼻子和风尘仆仆的样子出现在他的床前,父亲强忍着痛浅浅地笑了,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拘谨,却又那么满足,那么幸福……
我从来没有那么近地注视和亲近过我的父亲,就像亲近一个无助的孩子。
我拭了拭毛巾的温度为父亲擦脸,他躺在枕头上顺从地配合着我,就像婴儿享受地顺从着大人的抚爱。我很想有人拍下这一幕,题目就叫《孩子》。老小老小,我分明从父亲的眼里读到了慈爱、无助和难以察觉的脆弱。我不知道我们现在究竟谁更像孩子。
▲年秋父亲在湖北大学
摔伤固然是不幸的,对于八十岁的老人来说,膝盖粉碎性骨折带来的伤痛可以想见。但如果不是这种时刻,我和父亲也许永远没有如此亲近的机会,当我和他的目光相遇,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原来如此近距离的腑看父亲会有这么幸福的感觉!
我静静地守在他的床前,静静地享受着父亲轻微的鼾声。
我甚至有点庆幸这种事故给我带来的温暖体验。有父亲温情的目光,有哥嫂悉心的服侍,有母亲极少表现出来的对父亲的牵挂和心疼……
我从医生那里得知,父亲的身体素质很好,医院接诊的高龄患者中极其罕见。我看着昨晚还因藐视那根止痛棒而私自扯下后大声叫疼的父亲,我的心里甚至产生了一丁点得意的想法:看您还服不服老,看您还相不相信一点科学,看您还听不听我们平日的“教训”,这下印象深刻了吧?想到这儿,我发现自己在笑,是舒心的那种。
四
父亲总是那么大手笔,连生病也搞得那么出人意料,轰轰烈烈。尤其,他还总不忘给伤痛安排一个喜剧的背景!
▲父亲在河边看看乡亲们刚生芽的稻田
父亲的乐善好施、热情能干在本乡本土是颇有点名气的,他多少有点好为人师的毛病,喜欢在晚辈们面前炫耀一些农村高难的技术活计,诸如怎样将谷垛垒得更高而不至渗进雨水且经久不倒,怎样将不易耕到的田角打理得让插秧的妇女们交口称赞,甚至怎样让发蔫的小猪起死回生等等。母亲总斥责为“吹牛”、“逞能”,问题是,乡亲们都很信他。为此我们兄弟几人没少“批判”他,中心意思是:少充内行,少管闲事,有时间偷偷享享清福。母亲同时也在一边数落他喜欢多事的种种“罪状”。每当此时,我都会细细观察父亲的表情,他总是在“批判”接近尾声的时候轻声嗫嚅着:人家希望我帮忙,我怎么好拒绝呢?声音很细很细,有点认同,有点委屈,像是对我们,又像是在对自己。
▲年春节父母与我在归元寺
按母亲的介绍,这次骨折就是因为太“逞能”。你说刚过年,又是冰天雪地的,搞什么大兴土木,想在老屋地基上扩建一间专用房,说是怕儿孙们回去没有地方拷火。扩建就扩建呗,将工程交待给那些喊“大爹”“大妈”的侄辈不就得了?问题是他还亲临施工现场,偶尔还投入到工序中,递递工具,和和泥什么的。这也罢了,八十岁的老人了,竟抱着上十块红砖,从高坡上往屋顶抛,一下子将自己抛下了几米深的涯底,结果是可以想像的。父亲从来都是视死如归的,这下他以为自己不行了,喊出的话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不是“医院”而是“婆婆,给我买把纸烧了算了”,大家当然没有去买纸而是立马安排人给在市里的两个哥哥打了电话,乡亲们在泥泞中将父亲送上了汽车。
医院出来了,走路一瘸一瘸的,实在不行了,才很不情愿地拄上了我从张家界给他带回的树藤拐杖,这种形象和老人平生要强的性格比起来,实在是有了很大的反差。望着老人的无助,我的心里有一些心疼。可经历了这件事,父亲反而更豁达了,他对大家善意的揶揄只是听着笑着,唯有谈到那间“金屋”(因为医疗费远超房屋成本大家才如此戏称)的时候,才加进一点自责的情绪。可父亲终究是自信的。即便此刻,老人也并不示弱,在承受批评的同时,也会说上几句类似“我掉下去时幸好没有带上其他人”、“我如何如何才没有让头着地”等等。
这些话是真是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父亲还好好的活着。老人是因为想燃起心中的那一堆火才摔伤的,他为的是让我们儿孙都能感受到冬日的火焰,感受到家的温暖。只此一点,说什么都是多余了,因为一切在那堆火焰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还有一次是好多年以前了,发生在我上大学之后的一个暑假。那天父亲早早地起来给别人帮忙,早饭是那家女主人精心准备的,还喝了点酒,谈兴正浓间,他突然头冒气焰,汗如泉涌,只叫心慌胸闷,一时不省人事。我不知所措,一时感到天塌地陷。难道父亲就这样走了?!我和母亲跟在抬他的轿子后面,医院。诊断是空腹饮酒及贫血所致,住了不到一天,傍晚就回来了(其实是冠心病,后来又犯过几次,医院得以对症下药才不再发生)。这成了我“教训”父亲不要“多事逞能”的重要案例。
五
父亲迷信,还不是一般的那种迷信。因为字写得好,又通些古文,乡间迷信活动多会请他参与,如为冥钱写写包袱之类(相当于写给死人寄钱的信封)。虽然那些字片顷刻间即会化为灰土,可在父亲眼里神圣着呢!他那么认真而专注,一笔不苟,显得投入而虔敬。在我看来,父亲的迷信不像一般农村老人那样只是因为年龄的缘故。从我很小的时候他就迷信,经常会讲那些早年在坟堆里一夜被迷的故事,旁边竟有人一起应和,搞得鬼气拂拂。一想起这样的故事我就不敢单独夜路,白天连深一点的房间也不敢久留。据说,一日夜逢细雨,他和叔叔前后赶路,竟围着坟墓爬上爬下一个晚上,只到东方发白才如梦初醒,奇怪的是挑着的满满两桶油却丁点未洒,这未免也太过神奇了。我很佩服父亲对气氛的渲染能力,他的描述一点不亚于悬念小说作家的专业水平。
父亲相信人死灵魂在,表现最明显的是年年除夕的时候,他为逝去的亲人们祭酒,摆碗筷,烧纸,洒酒水,点灯,念念有词,只将那神秘的气氛烘托到极至,仿佛此刻真有那么多双眼睛在天堂注视着大家。有时我们着急一点,还会发现父亲回以斥责的目光。直到后来,这种严肃庄重的气氛才被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搞得越来越淡,渐至成为了一种程序。我能发现父亲眼里的那种无奈和失落。我知道他在想,你们这些后生,将来我不在了,怕是连个样子也不会摆了哦。
▲年2月7日与在海外留学的孙女聊天
关于父亲的迷信,我是深有体验的。有一年在我武汉新搬的房屋里过年,只有父母、老婆和孩子,虽然没有往年的热闹,可心中的温暖却是前所未有的。我终于可以体面地在大城市有一次和父母过年的经历了。也许是喝了点酒的缘故,父亲的老毛病又犯了,大汗淋漓,直喊胸闷,我当时急死了,想医院,可父亲半昏半迷中竟艰难地吐出了这样几个字:兆刿,你将家谱放哪儿了?我真的有点忍不住要笑,他竟怀疑是因为我们吃年饭而忘了祭祖的惯例!
迷信到了真的程度,也就变成了可爱。反正这么大年纪了,迷信一点有什么关系?按母亲的话说,老人那点文化,总得有点用武之地。所以有时我也会给他带本《推背图》《风水先生》《面相》之类的地摊书籍,不为别的,只因为父亲喜欢。老人喜欢,这就够了。
▲年春节父亲在武汉东湖
父亲平日从不下厨却做得一手好菜,每逢东家西家的喜宴便也自荐一展身手。别小瞧那鱼糕、漂圆,那可是乡间酒席上最高档的菜肴。重要的是那一夜的案板咚咚,会赢来第二天大家的满口称赞。是的,父亲是个有强烈荣誉感的人,他常说,人可以辛苦些,可以牺牲些,可以委屈些,但光荣不能不要。这一点,我们兄弟仨都有继承。
昨天电话告诉父亲,说今年可能不会在老家过年了,因为孩子的家家(姥姥)要从十堰回来,我们好多年没有陪她过春节的。老人听了连连称是,嘱咐我好好地陪岳母过年。又说,年猪过几天就宰,要我有时间回去拖点年货。
我不知道是第几次回去拖年货了,我怕看老人那舍不得儿孙远离的眼神。
▲年6月16日在父亲老屋
夜已经很深了,我在想我八十高龄的父母,他们应该睡着了,农村的老人都睡得早。不过也不一定,现在正是烤火的季节,说不定正在火堆旁交流着各家儿子媳妇们的故事呢。这么晚了,今天就不打电话了。
▲冬日劈柴火
冬日里的那团火,是最能让我留念的乡间夜景,红红的,亮亮的,周围的一切都在它的光辉中变成暖色……
年12月8日深夜,沙湖之滨
排版:七七侠
我就知道你“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