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学习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是通过皮肤、九窍给药,以治疗温病某些病证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温病各阶段的多种病证。
人体的皮肤、九窍与内在脏腑及全身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因而通过皮肤、九窍给药也可以起到祛除病邪、调整脏腑及全身功能活动等作用。
温病由于传变迅速,变化多端,许多传统的内服汤剂往往用之不及,此时如能不失时机地使用外治法,可望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正如清代外治法大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所说:“谓温证传变至速,非膏药所能及。不知汤丸不能一日数服,而膏与药可一日数易,只在用之心灵手敏耳。”
温病外治法的种类繁多,对于难以内服药物的昏迷患者或小儿患者等,尤为适用。
外治法的作用机理,除了药物可通过皮肤、黏膜吸收而发挥疗效外,还与药物对皮肤及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调整体内免疫功能、促进毒素排泄、增强散热机制和调节脏腑功能活动等作用有关。
温病中较为常用的外治法举例于下:
01洗浴法本法是用中药的煎剂进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洗,以发挥散热、透疹、托毒外出等作用。
主治温病表证无汗、热势壮盛或疹出不畅之证。
如小儿麻疹,疹色淡红、隐而不透时,可用鲜芫荽煎汤外洗。
感受风热病邪而致高热,无汗,可用荆芥、薄荷各等份煎水擦浴等。
此外,对高热而无恶寒者,还可采用25~35℃30%的酒精擦浴,或用32~34℃温水擦浴,都有明显的散热降温效果。
02灌肠法本法是把根据辨证论治所确定的方剂,煎成一定浓度的汤液作保留灌肠或直肠点滴以发挥疗效。
主治病证范围较为广泛,对较难口服煎剂的患者,如小儿及昏迷者尤为适用。
具体用法,如风温病肺胃热盛者用白虎汤加千金苇茎汤煎汤灌肠,痢疾用白头翁汤煎汤灌肠等。
现代临床上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或其他急性传染病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用泻下通瘀合剂作高位保留灌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灌肠用的中药煎液应过滤去渣,温度保持在38℃左右,患者取侧卧位(左侧卧为宜),肛管插入20~30cm,将药液灌入,灌肠次数依病情而定。
03敷药法本法是用药物制成膏药、搽剂、熨剂等在病变局部或穴位作外敷。
主治各种温病在局部出现热毒壅滞症状者,也可治疗其他一些病证。
如温毒所发的局部肿痛,可用水仙膏外敷,如敷后皮肤出现小黄疮如黍米者,改用三黄二香散。
又如温病热盛衄血,可用吴茱萸、大蒜捣敷于涌泉穴,以引热下行而止衄。
还有用二甘散(甘遂、甘草各等份)外敷神阙等穴或用毛茛捣烂敷内关穴以治疟疾等敷药外治方法。
04擤鼻法本法是把药物研成细末,抹入鼻孔少许,使药物通过鼻腔黏膜吸收,或使病人打喷嚏以达到治疗目的。
如用皂角、冰片按6:1比例研细,取少许放入鼻孔以取嚏,可治严重的鼻塞呼吸不畅,高热头痛或神昏等症。
又有用蟾酥、冰片、雄黄各2g、细辛3g、牛黄1g研细,取少许放入鼻孔以取嚏,可治疗中暑昏迷、卒倒、牙关紧闭之证。
温病的外治法还有许多,如熏蒸、发泡、点眼、吹耳、雾化吸入等。这些外治法多数可以与内服药合并运用,使用得当,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外治法使用灵活、奏效较快、毒副作用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外治法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外治法在方药的选择上也要注意辨证论治,不可一概机械搬用。
2.部分外治药物对皮肤、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因而必须注意剂量、用药时间、外用部位和使用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皮肤、黏膜损害。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王灿晖温病学讲稿》,王灿晖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5。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这个相亲经历,和那个标题为《关于我3月的一次相亲。》几乎一模一样,可能稍微比他好一点点。
本人今年25,今年大年初3,我妈给我介绍了一个相亲妹子,23岁。没有媒人,是街坊也是她的嫂子直接带到我家里面来的。(她跟她嫂子关系特别好)妹子特别害羞,在我家见面全程躲在她嫂子旁边,我根本看不到她的长相,身材很廋,那种病态的廋,(后来才知道cm,35KG)。然后聊了几句,让我们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