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至艾冬病夏治,艾草温灸贴配合三伏灸

又到了一年一度冬病夏治的日子,7月16日即将迎来今年的三伏的头伏。一场疫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重要性。“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体的阳气在“三伏”也达到最高峰,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气血充盈,气机调达,经络通畅,腧穴最为敏感,是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对防治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年暑热来临,三伏灸三伏贴就特别火,不少人都知道“冬病夏治”,积极响应“三伏灸”。

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

年7月16日-年7月25日

中伏:

年7月26日-年8月14日

末伏:

年8月15日-年8月24日

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在夏季三伏天,将中药贴敷于特定的穴位用于防治疾病、强壮体质的一种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方法。

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

而“三伏贴”是最常见的冬病夏治,疗法之一。

七星老斗艾草温灸贴秉承中医理论,采用现代技术与多种草本精华科学配比,将无纺布与可自行发热的热包相结合,通过部位贴敷一定程度上可实现通经络、行气血、逐湿寒的作用。温灸贴贴面温润、黏着、具有透气性,使用方便舒适。

七星老斗艾草温灸贴是由发热体和膏体两部分组成。膏体的主要成分为制艾叶、制乳香、没药、酒独活、制附子等。

什么是三伏灸?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艾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得病症及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施灸以起到保健、康复、治病效果。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三伏养生,重在坚持

说起三伏灸,很多人都知道是在初伏、中伏、末伏这几个阶段进行艾灸调理有特殊效果。但有的人艾灸一两次后,却觉得毫无作用。

其实,三伏灸是一个系统养生法。一般来说,坚持在初伏、中伏、末伏这三个阶段行灸,是最基础的;若要加强效果,可在三伏天持续做艾灸调理。

1

艾灸是老人的长寿堂

芒种过后,各地进入梅雨季节,许多中老年人一会腰痛,一会腿疼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

在中医里祛寒除湿治疗之法就是艾灸。三伏天,正是天地阳气最盛之时。通过艾灸,双重阳气注入体内,温通经络,温阳驱寒。

《黄帝内经》讲到“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要想让老人健康长寿,就得让老人阳气充足。

《扁鹊心书》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

北宋名医窦材认为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灼艾即艾灸,坚持艾灸是老人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窦材倡导老人常灸命门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四穴,得以长寿百年。今人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古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认为常灸肾俞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四穴,更合适老人。

命门、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详见??

肾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穴位的作用

①腰痛;

②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等生殖泌尿系疾患;

③耳聋,耳鸣。

《扁鹊心书》:肾俞二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

艾灸以上穴位,能够达到扶正祛邪,强肾保健的作用。常用七星老斗“神炉”艾灸器为家中老人艾灸,不仅能让他们延年益寿,还是一种温馨的陪伴。

关节疼痛或患有老寒腿的中老年人,可以灸完艾灸再贴上七星老斗艾草温灸贴,效果更佳。

年极端事件偏多,人的情绪起伏比较大,还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中医认为,在防治包括疫病在内的所有疾病,都主张要扶正祛邪,扶助正气可以提高防御邪气的能力,阳气正了,病邪自然也就被赶跑了。

扶正祛邪,这是《内经》中重要的治疗思想:“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肺”不好的艾友,更要利用好三伏灸,三伏灸尤其对肺部寒症治疗效果更佳,因伏日是庚日,庚日五行属金,与肺相应。

跟肺有关的穴位:大椎穴、风门、膏肓穴、肺俞穴、中府穴、太渊肺经上的穴位都可以用。

调肺的同时你也要把脾肾调理好,还要配合脾俞、肾俞穴、命门穴、中脘穴、肚脐、足三里等。

太渊详见??中府详见??

肺俞、脾俞、肾俞详见??

膏肓穴:两手臂抱肩头,于第4胸椎棘突下,再旁开3寸处取穴(两臂抱肩头,将肩胛骨闪开,方能取到此穴,灸时亦然)。

膏肓穴位的作用

①肺痨、咳嗽、气喘等肺之虚损症;

②肩胛痛;

③健忘、盗汗、遗精等虚劳诸疾。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深层的风寒湿毒邪灸出来。疗效很明显,艾灸三两天肚子会咕咕响,气很足;体质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

如果身体已有问题,比如:高血压、类风湿疾病....那么您还是按照以前的穴位继续施灸。

如果不知穴位在哪里或者病症不会配穴,可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cs/52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