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www.paisufa.com/
情系健康我们的努力您的轻松
什么是三伏灸?
三伏天灸疗法(简称三伏灸),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
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三伏灸不仅可以祛除表层的寒湿之邪,还可以祛除体内深层、潜伏已久的寒湿之邪,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做三伏灸的原因
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健康是怎么出问题了:身体虚(先天、后天)→体寒→湿气→凝→瘀→堵→肿瘤(生病)。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最基本的逻辑关系。
那么堵是堵哪儿?是堵在经络上。
三伏天,不仅是外在气候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自身阳气最旺的时候,这时做天灸,就是利用“天之阳、地之阳(天灸)、人之阳”三重合力,固本扶正,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瘀阻经络,此时天灸可以最大程度获得治疗效果。
三伏天做天灸的好处
1、排湿寒的效果是平时的3倍
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足的时候,也是身体排除寒湿伏邪最好的时机,此时来做天灸可达到三阳相加,即同时利用“天之阳、地之阳(天灸)、人之阳”三重合力,固本扶正,祛除一切寒湿。
2、预防伏邪潜藏
三伏天阳气聚集在体表,五脏空虚,阴邪伏在体内,没有办法顺畅地排除体外,伏邪容易潜藏在我们的心肺、脾胃、关节,腰臀,到冬季就会出现不适反应。
所以我们在三伏天做天灸就可温养五脏,保持体内阳气,以防此类现象发生。
3、可以疏通经络,保持身心愉悦。
三伏天人体会感觉闷热不适,甚至会中暑、晕厥,这是因为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被堵住了,通过天灸把经络穴位打开,疏散这些邪气,人自己就会感到轻松、舒适,从而保持心情愉悦。
4、祛病愈病快速
三伏天祛病愈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在阳气最旺的夏季,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5、延年益寿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扶阳保命延寿之法,灸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三伏天最常用疗法
四大养生要穴
关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门穴
1、针对宫寒——温宫法
宫寒是女性衰老的最大凶手,痛经、经期紊乱、手脚冰凉…都是宫寒的表现,严重将导致不孕、性冷淡、小肚子突出等。
4个关键穴位:关元穴、神阙穴(即肚脐)、气海穴、命门穴。(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2、针对空调病——温阳法
膝盖、肩膀等关节部位直接暴露在空调底下,寒气直接入侵,关节更易老化,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运动量少的人,将导致肩颈酸痛等亚健康症状加重。
2个关键穴位:风池穴、大椎穴(温阳散寒,活络经脉)
风池穴
大椎穴
3、针对湿气重——祛湿法
湿气不除百病生。湿气侵体,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如湿气不除还将导致关节风湿、酸痛,水肿肥胖,面色暗沉…
5个关键穴位:关元穴、足三里穴、中脘穴、解溪穴、丰隆穴(向左滑动图片查看穴位图)
三伏天灸贴药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寒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等;
?儿科疾病——调节免疫、增强体质、支气管哮喘、反复咳嗽、体虚易感冒、厌食、腹泻、遗尿、消化不良、汗症等。
注意事项
1、贴敷后当天最好不要洗冷水澡
因为天灸使用的是辛温走窜的药物,会使我们表皮的毛孔扩张,如果洗冷水澡的话容易使寒气入侵,受寒就不好。
2、忌口
贴敷当天禁食生冷、油腻、过咸、辛辣食物,特别是不要吃冷饮或冰镇食品。
3、皮肤感觉差异
贴敷后皮肤均有热感,因个体皮肤耐受性不同,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避免灼伤皮肤。
4、控制贴药时间保护皮肤
贴敷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严重者可外涂皮肤软膏以减缓刺激,如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泡,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
5、如出现发疱情况需戒食发物
发疱时医院处理,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及戒食鱼虾、生鸡等易致敏食物。
6、出现过敏怎么办?
个别出现皮肤过敏者,可搽医院处理。
温馨提示
前往贴药时尽量穿宽松衣服,女士避免穿连衣裙、连体衣和紧身长裤,建议男士穿休闲装束。
禁忌人群
◆孕妇及婴儿。
◆正处于经期且月经量多者。
◆强过敏体质者。
◆疾病发作期(比如:发烧,关节红肿热痛等)的人。
◆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精神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者。
◆肺结核活动期患者。
三伏灸时间
伏前:年7月02日农历五月三十周二
初伏: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周五
中伏: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周一
加强:年8月01日农历七月初一周四
末伏: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周日
加强: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廿一周三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