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育儿智慧孩子感冒发烧,家长本不该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49431.html

少些焦虑

多些从容

//////////////////

编者按:今年冬天,注定是一个暖冬,年底到年初,天气一直很不稳定,忽冷忽热。天象如斯,人体也会随之相应,本应封藏的季节,却因为天气的暖热以及各种人造的暖热(比如地暖等),给了流感很好的传播土壤。学校里整班整班地停课,医院里几百甚至上千号儿科门诊。作为家长,担心、焦虑难免,但是难道真的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或者真的中招以后没有更有效、绿色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度过这一关吗?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会给大家一些反思和启发,作者张学垠老师,既是执业中医师,也是古中医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多年来临床看诊,非常了解孩子日常疾病的来路和去路,更有深入的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父母心态的体察,值得家长们学习和借鉴。

(正文)

三、了解六经八纲,为生病的孩子做正确的选择

何谓六经辨证?简而言之就是,根据人体在排病时,产生的整体反应(如发热、呕吐、腹泻、肋痛等)所在的位置,把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再结合能量的多少(即阴阳)以及瘀堵的性质(水瘀、血瘀、食瘀),而形成的一套认知人体的分析方法。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首先得承认人是可以自愈的,它有自身独特的自愈模式,而我们用各种治疗方法,如汤药、针灸、按摩、刮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帮助人体加速它的自愈过程。《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包含了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详细解读。(详细内容,请阅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第二版))

何谓八纲辨证?对于八纲,大家比较熟悉,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背后的意思是一样的吗?显然是不一样的,否则也不用分开来说了。

阴阳:是大而化之的概念,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落实到临证治病上,阴阳主要指的是能量的多少,也就是《伤寒论》说的“津”、“血”的多少。比如《伤寒论》里常用“津液虚”来表达“阴”的概念。津血充足,人体对抗疾病就会呈现亢盛的反应,此为阳证;津血虚少,人体对抗疾病就会呈消极虚衰的反应,此为阴证。判断人体的阴阳,凭脉象最能接近准确,方法就是看血管里面血的多少,就好像看一辆车有没有油,最直观的是看油箱一样。

表里:表里指的是人体的排病渠道。严格意义上来说,人体排除病邪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周身千万个毛孔为主体的“表”的系统;一个是以胃肠道为主体的“里”的系统。所以我们能观察到如果感冒发烧的时候体表能出汗或者排便顺畅,往往烧退得就会比较快,因为人体通过出汗和排泄的方式把邪气驱赶出去。另外,在表和里之间是以空腔为主体的中间区域,病邪还有可能在这个区域进退寻求出路,因为这个区域不像表里层面那样与外界连通,所以里面富集淋巴和粘膜,多免疫器官,且下通水道。《伤寒论》里称之为“表里之间”,我们今天习惯用半表半里来描述。

寒热:是温度的概念。寒热和阴阳的概念经常混淆,以为热就是阳,寒就是阴。我们说能量,是指人体整体的能量,而寒热是局部的,比如胃寒肠热,手热脚寒,上热下寒,表热里寒等等,几乎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整体寒热,所以寒热错杂就成了身体的常态。那怎么处理呢?首先要依从大方向。大方向是寒,就当成寒来处理;大方向是热,就当成热来处理。轻微的或局部的寒热可以不去管。此时若用药驳杂,寒热杂投,一旦和大方向相左了,常常用之不验。那什么时候可以寒热药杂投呢?要以脉的阴阳为准绳。比方说,脉的阴阳偏向不明显,且同时有寒有热,就可以寒热药杂投,小柴胡汤里有黄芩有生姜就是这种情况。

虚实:指的是物理概念上的空虚与堵塞。比如,一个人便秘,大肠堵住了,就是实;一天腹泻了好多次,大肠里处于空虚的状态,这就是虚。诸如气滞、水湿、痰饮、瘀血、宿食等这些人体的瘀堵都是典型的实证。虚实跟寒热一样,也是容易夹杂的,比如一个人有便秘,但同时体表有汗出恶风,则里的便秘是实,表的汗出恶风是虚。这时候就要辨清因果关系,是因虚导致的实,还是因实导致的虚。原则上还是看哪个明显和严重,用抓大局的思路来处理。如果实证和虚证都差不多明显,难分本末主次,以治实为主常常有好的疗效。

所以,明白了六经辨证的实质,清晰了八纲辨证的内容,对比二者不难发现,其实它俩讲的就是一个意思。那到了临床上该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呢?

首先,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气血本来就很充实,生活安逸,食物来源充足,不存在什么忍饥挨饿的情况,所以在阴阳上,除非是特殊的情况,比如久病、重病消耗,抗生素、激素使用过度,生活在贫困地区常常挨饿等,否则出现阴证的概率并不高。如果是阴证,那就要用附子了,可是大家去市面上找找看那些治疗感冒发烧的中成药,有几个配方中是有附子的?几乎没有。所以通过排除,就知道一般情况下孩子的感冒发烧都是以阳证为主。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实际的情况还要以生病当下的脉象为准。

第二,判断表里。常见的反映人体往表排病的症状有发热、异常的汗出或不汗出、鼻塞流涕、头痛、体痛、恶风、恶寒、怕热等等;常见的人体往里排病的症状包括腹痛拒按、腹泻、便秘、腹胀、屁多、谵语等;常见的属于人体在半表半里层面排病的症状有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

第三,判断寒热。如果孩子的身体怕热,不爱盖被子,脱了衣服也不觉得冷,鼻子里呼吸粗、重、热,喜欢喝凉水或者喜欢喝很多水,喝了不觉得胃胀或凉,口唇面色通红,大便臭,或屁多而且臭,嗜睡,舌体鲜红有芒刺,脉象急数有力,这些现象可以判断为热;如果身体怕冷,喜欢衣服穿得多,被子盖得厚,四肢冰冷,同时身体感觉浑身僵紧,行动不利,胃腹有冷感,不想喝水,喝也只喝热水,脉象较平缓,跳动没那么快而有力,则说明偏寒的可能性大。不能仅凭清鼻涕或者手脚凉就判断是寒,人体是一个整体,任何单一的症状都指向各种可能,比如发烧,表证也会发烧,里证也会发烧,半表半里证也会发烧……虽然手脚凉算是局部的寒,可是如果伴随着脉数有力、面唇红赤、呼吸粗重等,说明整体还是偏热的。

最后,判断虚实,即瘀堵。瘀堵是指人体的代谢产物,常见水液的代谢产物,比如痰;食物的代谢产物,比如积食、燥矢;更深层血液的代谢产物,比如瘀血。其中,水液的代谢产物根据液体浓度、形态的不同,大致分为气滞、湿气、水饮、痰饮、痈脓几种。孩子感冒发烧时,出现瘀血的几率较小,常常伴有痰饮,而食瘀、发烧同时出现的概率挺大。

如果是阳证,加上人体是往表排病,我们称之为太阳病。常用的太阳病的主方有麻黄汤、桂枝汤、麻杏石甘汤;如果是阳证,加上人体往半表半里层面排病,我们称之为少阳病。常用的少阳病的主方是小柴胡汤;如果是阳证,加上人体往里的层面排病,我们称之为阳明病。常用的阳明病的主方是大承气汤。

以上是帮助人体往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排病的主要方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时都是用中成药为主。经方的中成药以日本和台湾做的比较好,效果也不错,但国内还没有。

那没有怎么办呢?难道我们市面上这么多的中成药就不能用吗?当然不是,前提是我们得了解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纲的基本内容,熟悉常用药物的势能及寒热属性。熟悉了工具(药),又对身体的工作机制有基本了解,这样才能选用合适的工具去帮人体解决问题。

通过网络,大家很容易能搜索到琳琅满目的治疗感冒发烧咳嗽的中成药,但是去看功效和适用病症,又是如此的相似相近,所以很难去做选择,这里列举一些要点来梳理一下。

1.有的感冒发烧,用了姜汤或者姜枣茶之后退烧;有的发烧,用了金银花、板蓝根之后退烧。两者有何区别?最主要就是寒热的差别。这个寒热不是指受了寒邪或者受了热邪,而是人体受了外邪(可以是风、寒、暑、湿、燥、火)之后表现为寒或者热。冬天这么冷,吹了冷风,照样有发烧是怕热,唇红,呼吸粗重的;夏天那么热,中暑后照样也有怕冷、怕风,要艾灸才舒服的,所以并不是受了寒就一定寒,受了热就一定热。

2.对比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与麻杏石甘汤(麻黄、生石膏、杏仁、炙甘草),四味药有三味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桂枝和生石膏,这两味药的差别就在于寒热。而桂枝汤,里面有生姜,有桂枝,显然也是偏热的药,遇到热证别乱用。

3.儿童清肺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咳喘灵口服液、莲花清瘟胶囊这四种药的组成中都有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甘草四味药,说明它们都有麻杏石甘汤的底方,再加上了其他药,而其他药比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都是清热药。所以从寒热上来说,这几个药都是针对偏热证的感冒发烧。

4.感冒清热颗粒,里面有荆芥穗(辛,微温),薄荷(辛,微凉),白芷(辛,温),芦根(甘,寒)……又温又寒、凉,寒热属性驳杂。如果是明确的寒证,还不如喝姜汤、做艾灸;如果是明确的热证,还不如前面四个清热的中成药。

5.小柴胡颗粒不是什么发烧都可以用的,它是少阳病的主方,如果有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这些典型症状,这时去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6.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颗粒),本来是小柴胡汤跟桂枝汤的合方,做成中成药之后组方做了调整。要注意的是,组方中是有桂枝的,桂枝偏热,如果整体是热证明显,那不适合用。

7.遇到孩子积食,如果只是轻微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屁多便黏等症状,用点保和丸、大山楂丸促进一下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是可以的。但如果出现了几天不大便,腹痛拒按,大便干硬便不出,甚至伴有发烧、谵语(说胡话)的时候,再用保和丸、山楂丸以及市面上其他消食化积的中成药,力量就跟不上了。此时让孩子排便是头等大事,如何能排便,方法很多,可以用开塞露,如果用汤药的话,承气汤是最好的选择。

8.药方的组成不是药越多越好,而是在于方向的准确,但中成药的组方本身就过于杂乱,而且又不能加减,所以临床疗效会受到影响;中成药的力量相比汤药要弱,如果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只是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得加倍用量才行。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父母,如果对身体的运作有基本的了解,对身体的自愈力有足够的信任,也明白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去预防,在病中如何去护理,再加上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及药物的基本认知,再遇到孩子生病时,一定能更加从容去应对。

推荐阅读:《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第二版

健康应该被自己所掌握,孩子的健康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建立起来的,其实,会看吃、喝、拉、撒、睡,对孩子的健康状态就能掌握十之八九了,再会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推拿,常用的食疗方,很多问题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即使有了问题,也知道怎么去找伤害度最小的方法去护理。愿更多的家庭能够加入古中医智慧育儿、养生的队伍,让孩子们不受针药苦,父母心安宁!

廿一健康课程,年后开启在即。心中有法度,手里有功夫,每个人都可以用一双手为孩子、为家人带来健康!

报名链接

往期链接:

中医育儿智慧

孩子感冒发烧,家长本不该如此狼狈(一)

中医育儿智慧

孩子感冒发烧,家长本不该如此狼狈(二)

西醫鼻祖的病理觀與古中醫眼中的病

中医经络与家庭实用保健推拿六讲

正本清源说经络

THEEND

▲向上滑动

廿一客服

culture-21

地址

浦东长柳路58号

证大立方21楼廿一文化

长按右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tp/6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