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夏天
◎武海英(通海口)
俗话说,热在三伏,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人从早到晚待在空调房里,三伏天的炎热与烦躁不安,即使在有着火城之称的武汉,也早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过去了。农村的我们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无奈的向往城市的喧嚣与车水马龙,而久居城市里的那些让人羡慕的本地人,时不时又会渴望乡村那醉人的田园风光以及纯绿色天然食品。人就是这样,总是在追求那些得不到的,往往又会忽视那些眼前拥有的,小时候,我盼望着长大,长大了又羡慕无忧无虑的孩子。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嘲笑自己太过于矛盾。闲暇时间,情不自禁就会想起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曾经。记得那个时候村里的经济相当落后,能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拥有一台万宝牌落地扇的家庭在整个村都寥寥无几。但是不管环境多么艰难,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都不算什么,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童年永远是无忧无虑的,父母再难,肩上的担子再重,心里的压力再大,懵懂的我们也无法去体会。记得夏季的时候,正是乡里乡亲赶着“双抢”的时候,也就是割完早稻,在插上晚稻。双抢的时节特别忙碌,天气也是出奇的炎热。特别是正午的那个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好像要把河里的水都晒干似的。就连风也躲起来了,树叶纹丝不动,停留在树上的知鸟不停的叫着,热了,热了。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勤劳的父母亲以及乡里乡亲,为了避开正午的高温,又不想耽搁割早插晚的好时节,只能天没亮就起床下地干活,正午在家休息一两个小时,然后顶着高温又继续劳作。直道天黑的看不见了,蚊虫太多,实在无法再劳作,才摸索着回家。胡乱的吃上几口饭,不在乎味道好不好,吃饱就行。生活的过度劳累加上营养不良,好多父老乡亲都有轻度中暑的毛病,有的因为中暑而落下了后遗症。
所幸的是双抢忙完了,就没什么大事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也就开始了,那些喜欢打麻将的,叫上四个同好者,索性找个阴凉一点的地方,在牌桌上相互厮杀,不管你是朋友,还是长辈,毫不留情。不喜欢打麻将的人呢,有的闲话家常,有的在家自娱自乐。我的祖父就是一个喜欢自娱自乐的人,记得那个时候,我的祖父经常拿着一把蒲扇,一边摇动着蒲扇,一边拿着一本《四下河南》的书。一边看,还一边念叨着,让我感到好笑的是,我祖父的蒲扇上还写了四行字,我还清楚的记得,上面写着: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也热。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夏季,扇子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夏季的夜晚,虽然蚊虫很多,但是每到晚上,家家户户都把凉床搬出来,全家人围在一起,孩子睡着,爸妈坐着,爸妈手上摇动的蒲扇,像一只花蝴蝶在孩子身旁飞上飞下,从未停止过,只要孩子没有蚊虫叮咬,只要孩子不热,父母累也是开心快乐的。我家隔壁是严叔叔一家人,我们两家关系比较好,经常在一块乘凉,夜晚的温度相对白天来说,凉爽多了,再加上我家门前是一个河塘,时不时还会有一点点清凉的风,所以,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也会时不时来凑热闹。人多了,话也多了,故事也多了。听的最多的就是鬼魂的传说,虽然听大人讲的时候很害怕,但是出于好奇,还是很喜欢听。听了很多,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在脑海里的少之又少,有的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是有一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得。讲这个故事的人是严阿姨,严阿姨是我的邻居,因为家里全是女儿,所以找了严叔叔做上门女婿。严叔叔的家在郭河镇光伟村,离协伟村大概有三四里路程,路上全是空旷的田野,没有一户人家。有一天晚上,严叔叔和严阿姨因为急事,半夜三更,夫妻二人去光伟村,她们走的很急,朦胧之中,严阿姨感觉前面好像有一个黑色人影,她正纳闷,突然那个黑影变得好长好长,正是人们口中说的无常鬼,她当时吓的抱着她老公,晕过去了。至于她怎么醒的,是不是真的,好像没人去问,大人在讲,我在听。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当时为什么不打破砂锅问到底呢?这到底是真还是假呢?不是说世上无鬼吗,这些所谓的鬼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没有人会知道了。如今,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好奇的小女生了,岁月的年轮已经把我推到了四十三岁的路上了,当今社会,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不用一到晚上就搬出凉床,也不用吃力的摇动着蒲扇,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好了,可是邻里之间的关系淡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代沟了,是时代变了,还是人心变了。都说人的眼睛要向前看,要跟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个与时俱进充满竞争力的城市里,突然发现,那个坐着凉床,摇动着蒲扇,没有勾心斗角的年代,才是我向往的生活。文字
武海英
音乐和图片
源于网络
编辑
光头陈青
武海英作者简介武海英,七零后,通海口协伟村人,爱好文学,现居住仙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