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160210/4769980.html
黄河石林越野赛悲剧发生到现在,纯粹以医学角度,也有很多人至今无法理解一些细节,尤其是对于长跑远动员与低温症之间的关系,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违迄今为止的人生常识,譬如说有一类疑问频率很高,虽然表达方式因人而异,但是总体而言是如下思路——
冷我明白。但他们都是赛场老手,特别是那些优秀选手,体能应该完全OK,既然冷,那么只要努力跑起来不就自然暖和了么,就来我这样几乎从来不动的菜鸟,冬天起床后小区里快跑一圈也会马上精神起来,好像没有那么夸张啊。再说气温也没有降到零度以下不是吗。
这种观点绝非杠精的无理取闹,而是很能理解。不同人生际遇与生活环境,让无数没有在事发现场以参赛选手身份亲历过的一般公众只能以自身经历中自以为相似的部分进行对比,然后就必然陷入困惑不解。高中和大学时代经历过军训或者早锻炼的人都知道,有时候冬天气温零下几度,早晨七点不得不起床外出跑个几百上千米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下床时无论多颤抖多痛苦,跑完之后伙伴间互视对方红扑扑的脸、感受着芯子里热起来的体温,会油然而生一种我虽然特讨厌晨跑但被迫跑完之后倒也感觉挺好的满足感。
若无意识中关联这种体验进行比较,困惑是必然结果。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今晚来简单讨论一下。
实际上,是这样的:只要是人类,认知都存在偏差。经过多年报道偏差,公众更加警惕炎热夏季赛事里的中暑等严重事件,你会看到人跑着跑着就啪嗒倒地不起,情况有时堪称危急。但相反的另一头,却在全世界范围相对而言容易被低调处理,那就是一般生活或运动中低体温导致的伤害事故。黄河石林越野赛事件因为死伤实在过于惨重,死亡率超过了12%,猛然聚焦了全世界目光,但一般情况下低体温症默默导致的死亡,却因为过于低调而很难引起公众的注意。譬如,有几个美国人知道自己国家每年有人左右死于低体温症?
别的国家的专业长距离赛跑运动中也时有低体温症事故发生,即便在被认为长跑赛事中各方面支持做得非常细致到位的日本。年东京马拉松,日本记录保持者大迫傑因为低体温症而中途退赛这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到底什么是低体温症?低体温症的定义自身很简明:体温低于35℃的状态就是低体温症了。但简明不等于不会误解,我可以说无数人在这第一步就已经开始了认知偏差,认为这不和自己平常的体温差不太远么。不是,这里的体温并非表面体温,而是核心体温,也就是身体芯子里面的体温。不是腋下体温,而是肛门(直肠)测出来的体温降到了35℃以下。
↑英语低体温症是HYPOTHERMIA→hypo=低、therm=温度、ia=病。非常好记,一眼过后终生难忘的单词。
↑核心体温:35℃-33℃→轻度。33℃-30℃→中度。30℃-25℃→重度。25℃-20℃→危重。20℃以下→极端危重。
直肠温度降至35℃以下之后,人体就开始不停颤抖以发生热量、保持体温。冬天外出当你长时间冷得发抖时,说明你已经处于轻度低体温症状态了。再往下走,情况越来越严重:直肠温度降至30℃以下之后,就会发生心律不齐、血液无法正常流经手足末梢,情况会变得十分危险。问题不仅在于血循环,呼吸机能也开始急速衰退,人体开始进入缺氧状态。
严重低体温症发生时的体验大多数人一生都从未经历过。正因为如此,很多细节有违常识,甚至难以理解→
身体从不停颤抖转为颤抖停止。
自身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身体动作显著变缓。
周围人打招呼和对话过来时变得没有反应。
头脑中一片空白。
无法作任何有效思考与判断。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症状有部分类似严重醉酒,却和醉酒有一处本质区别:醉酒者从冲天酒气和呕吐不止等角度一目了然,任何人都能立即判断是酒精中毒,然而低体温症不同,后者不仅自己已经意识模糊,就连旁人路过时若不注意观察也难以察觉明显异样,最多只是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此时只要一个『别多管别人闲事为好』的念头闪过,就可能放手一条本有机会被拯救的性命。而若无人经过,本人常常不久之后就会进入昏睡状态,从此再也醒不过来。但究竟什么时候进入大脑一片空白或者昏睡状态的,事后自己常常完全记不起来,好像记忆在这里被抹去了一般(我记得这次就有一位女性参赛选手事后回忆时发生了记忆空缺)。这一点,倒是和醉酒很像。因此经验老到丰富的专业长跑者在低体温症发生的早期,常常能够警觉并展开自救,或者发送SOS信号,或者向偶然路过的陌生人求救。回忆本次惨剧中多位参赛选手在低体温症早期第一时间相继发出了SOS信号,拯救却晚到绝乎想象的细节,至今都觉得无法释怀、难以饶恕,实在不能饶恕。
到这里,低体温症的恐怖应该已经很清晰,但写在文章最前面的疑问还在那里:我知道低温症危险,但我明明生活中天冷了跑起来不就暖和了,何况我还是菜鸟呢。没错,会这样思考很自然,但之所以你会觉得跑起来就暖和了,首先是因为你是菜鸟。这不是在讥讽你,而是事实——冬天低温环境里,跑得不快、穿得较多、稍稍出点汗的情况下,不仅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危险,反而还会暖起来,这就是菜鸟模式下的结局。
但专业跑手,特别是专业比赛环境下,情况可能不同。当气温温度骤降、且周边各种其他因素也变得很非常不利时——
大量出汗。大风、大雨或大雪。穿得很少,露臂汗衫+短裤,
危险就悄然逼近了。此时,相对人体核心热能传递出来的速度,环境对体表热量剥夺的速度更胜一筹,这种不平衡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因人而异)之后,低体温症就在长跑者自己都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开始了。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冲在最前面的精英选手,速度更快、出汗更多、在雨或雪的追打下浑身湿透、再加上迎面吹来的强风,体温剥夺的速度超过绝大多数菜鸟的想象。
换言之:正因为优秀、正因为是精英选手,在这样的逆境下反而可能更容易被低体温症猛然击倒,反而是越菜鸟、越牢靠,因为你都没有足够实力让体温被环境快速剥夺。。。
但这绝对不是说普通长跑锻炼者或者说菜鸟就一定不会遭遇低体温症了。雨雪交加、狂风猛吹的日子里如果你作为菜鸟坚持锻炼,穿得又太少,然后在起跑线上warmup时间又太黏糊太长,也容易发生问题。一般情况下寒冷的时候,人体为了自保,收缩指尖脚尖等末梢部位血管来优先体内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但磨蹭时间久了低体温症发生之后,手足等末梢部位的收缩反而接触,血液开始往那里流,脏器方面的血液供应反而开始不足,这时你会明显感觉跑着跑着就不行了,再也没有越跑越热的那种熟悉的常识,而是越跑越觉得寒冷、冷到咬牙切齿无法忍受的地步,再过一会儿开始觉得头重脚轻,觉得双腿腾云驾雾,意识朦胧仿佛一边跑步一边在做梦,这时就已经非常危险了。
↑年3月11日,大迫傑在东京开跑马拉松。当日气温5.7℃,且冷雨连绵始终不停,现场很多人都觉得寒冷彻骨。日本记录保持者大迫傑在29公里处开始了步行,放弃了比赛。赛后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冷倒是大家都感到冷,也不是我一个人冷。可是问题是身体一直热不起来。照理一般情况下跑着跑着不是应该热起来么,但是那次就没有这个感觉。』——来自顶级选手的一段经典的低温症描述。相形之下,本次黄河石林越野赛中,不少人在事发最初还轻浮地评论说景区温度有6度,就算上面高海拔处也有零度,肯定有什么别的原因!我说这帮没有基本常识却自以为什么都懂的生物简直畜生不如,顶级马拉松赛手在5.7度下都不行了,上面一边爬坡一边面临豪雨如注强风猛吹的零度环境下的本次参赛者们,临死前曾经历过何等地狱,你们这帮畜生能理解吗?做个人那么难吗畜生们?
故,菜鸟们在冬季长跑之前热身运动不能太久、穿得不能太少、路线不能太长,遇到不好的天气就应该暂停,少在沙发上吃一包薯片什么都来了。真的要在雨雪日坚持,也应该注意提前购买好具有防水功能的运动套装,减少环境对体温的剥夺,以及途中要考虑水分补给,因为脱水状态被认为更容易发展为低体温症。咖啡浓茶等利尿剂不要作为饮料去喝。
最后,分享一个更加反常识、罕为人知的有关低温症表现的细节。下面这张照片是一个真实事件——北方一名27岁男子晚上同学聚会喝多了,走半路以为到家了,就脱了衣服和鞋,结果早上发现冻死了。
这是一个悲剧。但正因为如此,应该让死者安息、生者足戒——应该纠正一个误解:这并不是受难者在冰雪中发生幻觉、误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家而拖了衣服和鞋子,而极有可能是一例典型的低温症患者在濒死之前的异常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ParadoxicalUndressing,中文直译为『反常脱衣现象』。
上面说过,当人体核心体温因为严寒而降低到35摄氏度即以下时、低体温症便开始了:浑身颤抖、牙关紧咬、步履蹒跚、行动迟缓、头脑与四肢难以协调等等。随着低体温症不断恶化,呼吸与心脏机能将会渐渐衰竭,人变得意识不清、失去知觉直至死亡。
这是一般情况。但有时候,情况会变得诡异,甚至至今还令许多研究者费解。其中之一就是ParadoxicalUndressing——在不该脱衣服的情况下脱起了衣服。这一现象发生时,遇难者会把身上大部分衣服,甚至是全部衣服脱掉,令自己更进一步陷入更加危地。
极寒环境中濒临绝境的遇难者为什么反而会做出如此自害的行为?现代医学认为、这是因为低体温症刚开始时,为了尽可能阻止体温从四肢等人体末梢散发,如上文已述,人体会反射性地收缩血管,让血液流向核心。这一过程叫做
Vasoconstriction,也就是四肢冰凉、打寒颤。但随着情况不断恶化、时间流逝,用来艰难维持vasoconstriction的肌肉渐渐疲劳衰竭,无力再维持下去。
就从这个瞬间开始,肌肉松开、血管松弛,血液又从核心流向末梢。于是,本已经处于极度危险境地的遇难者,此时竟然会反过来感觉浑身开始发热,好像刚刚运动完、热得大汗淋漓般的感觉。再加上此时头脑已经开始混乱、意识模糊,有些人就开始脱起衣服来。
警方有时候会误以为这类人死于谋杀或者性侵犯。因为他们不仅发现遇难者赤裸着身体,而且有时尸体还会在狭窄空间里被发现,譬如在家具底下。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在反常脱衣现象发生之后,遇难者进入了临终状态——本能地抠抓土地,试图往窄小密闭的空间里挤进去,就好像猫会本能地钻纸板箱一样。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进化赋予人类的一种带着『冬眠』色彩的本能。但由于遇难者已经脱光了衣服,一切已经万劫不复,生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倒计时读秒。
记得,影片《珠穆朗玛峰》(TheEverest)出现过类似场景。不知道,本次黄河石林事件中有没有这样的遇难者。但无论如何,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分享给所有读者一个道理:人的同理心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不轻浮。所谓不轻浮是指不会在听到降临在陌生人身上的悲剧时,第一时间以本位主义的自身经历为判断一切的游标卡尺,只要不符合自己经验经历与常识的就是可疑的甚至是带节奏的、镜外视力的。如果对待他人遭受的苦难动辄是如此冷血且有罪推定的思维模式的话,那么不仅永远自我封杀了改善提高的余地,而且会让自己除了皮囊之外,越来越变得不像一个人,那其实是一个细思恐极的悲剧,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最悲的悲剧。
婉氨。
蕨代霜蛟欲以犀利知性换啤酒、一杯再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