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这是杭州城区昨天的最高温度。
高温,也预示着热射病进入了高发季。
杭州今年首例重度中暑——热射病患者,55岁的汪师傅,至昨晚10点,都市快报记者发稿时还没有醒过来。
1
才5月份就这么热
“我们都还没做好
抗高温的准备”
工友说,前天下午两点,汪师傅和大家一起准时上班,四点不到,汪师傅感觉有点吃不消,说自己头晕,站不住,大家扶着他走到阴凉的地方休息,“他脸孔很红很红,后来吐了很多,两只手发抖,我们连忙叫送医院。”
汪师傅的工作是搭钢架,“全部都在室外弄的,站在很高的地方搭钢架,昨天很热很热,我们戴着手套都拿不牢钢筋。我们站在下面的钢筋模板上,鞋子都发烫,站也站不住。
估计最热的地方都有四十多摄氏度。”工友摇摇头,擦了一把脸说,今年才5月份就这么热,而且是一下就热起来的,他们衣服都是长袖长裤,没有做好抗高温的准备呢。
汪师傅的儿子看起来很年轻,二十出头,一直没说话,工友说汪师傅身体蛮好,他跟着摇摇头,“什么病都没有的。”
2
入院时体温高达41.9℃
送入急症重症监护室
汪师傅入院时满脸通红、双手抽搐、深度昏迷。
医院医生马上为他做检查,体温高达41.9℃,氧饱和很低,做了CT,脑部、心脏和腹部都没问题,估计就是高温导致的热射病。
急诊科副主任余丹凤主任医师说,为了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立即切开气管,使用呼吸机,并采取降温措施,用上冰毯、冰帽和降温药物。患者的温度还是降不下去,送入EICU(急症重症监护室)。通过输液来补充水分、电解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经过一夜的抢救,昨天下午3点多,医院公布了患者最新情况:生命体征暂时平稳,但还没有醒过来,叫他名字,眼睛会微微颤动,说明脑部损伤不严重,预后情况还可以。
患者的儿子、女婿和三四个工友,医院,一群人围着余丹凤医师。期待汪师傅身体好转。
3
24岁小伙子
和80多岁老伯也热晕了
这两天,杭州中暑的人,还有几个。
昨天上午9点多,医院急诊内科胡建良医师也接诊了今年夏天第一例因为中暑送急诊的患者,24岁的小叶。
小叶在附近一个工地干活。昨天早上7点多,小叶突然两眼一黑,晕倒在地,浑身抽搐。工友赶紧将他挪到阴凉的地方,一边为他紧急降温,一边拨打把他送到医院。
“患者送过来的时候,体温已经降到37.8℃,神志也恢复了,除了头晕乏力,其他生命体征都比较稳定。经过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根据他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出汗量等,我们判断他是典型的中暑症状。好在发现及时,工友们对他的降温急救也很成功,没有危及生命。给他输完液,就离院了。”胡建良医师说。
前天下午4点左右,杭州淳安县公安局临岐派出所接到报警,有一名老人突然倒在街上。
值班民警孙金铃和协警张峰立即赶往现场,老人倒在路边,经查看,疑似中暑。两人立即将老人搀扶到阴凉处,买来矿泉水给老人喝,并向附近店主借了凉毛巾帮老人降温。老人十分虚弱,神情有些恍惚,无法说话交流。
民警联系上了老人的女婿。因送医及时,两个小时之后,老人的体力已基本恢复,医院将老人接回家,并对民警的及时帮助表示感谢。
4
热射病年年有
今年来得早
才五月份,就有人热到重度中暑,汪师傅算是今年杭州得热射病最早的患者。
我们梳理了年到年都市快报的相关报道,一起来看看——
案例一
两名大学生长跑途中中暑
其中一名昏迷
进了重症监护室
年四月中旬杭州
有两天连续超过30℃
患者小刘大学生
4月16日,两位在户外参加长跑接力赛的大学生,先后医院,其中一位女生小刘进了重症监护室。这是年杭州首次公开通报的中暑病例。
女生小刘入院时,体温41.7℃,脉搏次/分,血压低,神志呈昏迷状态,呼之无反应,颜面部出汗明显,经诊断是热射病。男生入院时测体温39.2℃,脉搏次/分。
观察治疗后,小刘转到普通病房,状况稳定,男生好转出院。
案例二
大妈晨练中暑
医生说,气温虽不高
但潮湿闷热也易中暑
年6月23日
患者吴大妈78岁
年,快报报道“中暑”第一个病例,发生在6月23日,浙大一院。
吴大妈,杭州人,78岁。喜欢锻炼,早上在柳浪闻莺晨练,天气热,稍微锻炼了下身体就吃不消了,打算坐公交车回家,走到钱王祠公交站,人有点恶心和头晕,就坐在站台凳子上,一会儿就晕倒在地上了。
医生说,这个时候正是杭州的梅雨季节,气压比较低,加上潮湿闷热,容易引发中暑。而且中暑不只发生在夏季,冬天如果保暖过度,或者室内温度过高,空气不流通,也会引发“冬季中暑”。
据统计,年7月22日8点-23日15点,杭州市急救中心共接送中暑病人11例;跟高温相关的胸闷、心脏不舒服的有16例;腹泻、上吐下泻的有2例,出车共次,比上周同一时间段出车多了40次。
案例三
50岁男子
在家门窗紧闭
抢救无效
年7月底
日最高气温37℃-39℃
患者施先生50岁
年7月底至8月初,杭州市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医院、医院先后接诊了3例热射病患者,其中1人已死亡,另2人还未脱离生命危险,仍在抢救中。
50岁的施先生,是三位热射病患者中,医院的。他家住下城区。送医后马上抢救,但他的病情进展得非常快,不到10分钟心跳呼吸就都骤停了。
据施先生的保姆反映,他平时脾气比较暴躁,很少出门。“我早上8点多去看他的时候,他就一直躺床上,在动的,但他也没和我说要吃饭什么的,我也就没问他什么。”保姆说,“我出来之后,他就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晚上9点多,我再去看他时,发现他就穿着一条短裤,全身滚烫,也不动,我很害怕,就叫了。”
户外作业者和老人
最易得热射病
记得提醒家里老人:
晚上空调好开起来了
医院位于城西,居民密集,周边有不少正在施工的工地。
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余丹凤主任医师说:“医院去年收治了三十多例中暑患者,其中有1/3是热射病,医院多一些。”
“分析下来,中暑甚至得热射病的患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户外作业者,一类是老人。”
户外作业者是工地上工作的工友,户外没有丝毫遮挡,气温35℃左右的日子,地面温度往往在40℃以上。
工友们劳动强度大,又不可能随时喝水,户外温度高再加上流汗多无法及时补充水分,他们很可能因为高温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水分大量流失又会造成电解质紊乱,导致严重的中暑,也就是热射病。
老人得热射病的,大多是因为不开空调。高温天,老人节约电费不开空调,闷在屋子里,而老人往往身体底子差,有心脏病或者高血压病史,天气一热,身体脏器负担更大了,就容易出事。
“我们去年就接到过好几起老年热射病患者,儿女早上上班把空调打开,傍晚回到家,老人闷在屋子里晕倒了,没有开空调,为了防止热气进来,连窗户都关上。”
余丹凤主任医师提醒这两类“热射病”的高危人群——
户外作业者:中午和下午高温的时候不要在户外工作,要喝大量的水分,最好喝能补充电解质的淡盐水或者运动饮料;最好戴上帽子,穿着宽松透气的衣服;一旦发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到阴凉处休息。
老人:需要开空调的时候就要开,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盛夏来临之前,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医院复诊,调整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