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注初中物理针对学生复习物态变化

01目标要求

1.了解: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物态变化概念;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会: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测量温度;分析物态变化种类;利用理论解释自然现象。

3.理解:熔化和凝固概念;晶体的熔化过程及规律;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沸点与大气压强的关系;升华和凝华规律。

4.掌握: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吸放热;沸腾和蒸发的规律;影响蒸发的三种因素;汽化和液化过程的吸放热;升华和凝华过程的吸放热。

5.能:分析物态变化的类型。

6.认识: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现象。

02知识点回顾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我们常说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如果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相同。

2.摄氏温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规定为0℃,沸腾的水的温度规定为℃,然后把0℃和℃之间分成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0℃以下读作负**摄氏度或零下**摄氏度(如-10℃,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10摄氏度)。

3.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玻璃管、水银和刻度。常见温度计如图(1)所示。

图(1)常见温度计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如图(2)所示)

图(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图(2)中温度计的量程为50℃,分度值为0.2℃),估测是否适合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待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并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测量时:如图(3)甲所示,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并估测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读数:图(3)中温度计读数为:16.0℃。

图(3)温度计测量要点

5.体温计:如图(4)所示,体温计是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图(4)体温计

★知识点二:物态变化与能量变化

1.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2.物态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态变化时伴随热量的传递,其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知识点三:熔化与凝固

1.熔化:(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熔化过程的特点:物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对晶体来说,熔化时固、液共存,物质温度不变。

(3)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2.凝固:(1)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各物态变化过程。

(2)凝固过程的特点:固、液共存,物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3)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4)凝固的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可分为警惕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熔点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知识点四:汽化与液化

1.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是指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晾晒衣服干的快等)、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撑开、把地下积水扫开等)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如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有关。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2)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与联系:第一、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第二、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第三、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第四、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不同物体蒸发快慢不同。

(5)汽化时能量的传递:汽化时要吸热。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

3.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4.液化时能量的传递:物质液化时要放热。

★知识点五: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升华时能量的传递:物质升华时要吸热。如: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3.常见升华现象: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④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⑤用干冰制舞台上的雾、用干冰制雨。

4.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5.凝华时能量的传递:物质凝华时要放热。

6.常见凝华现象: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03考点与考向

考点考向

04典例与范例

考点一:温度与温度测量

★典例一:(·达州)4月29日以来,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每天早上我们都要经过红外线热成像测温通道进入校园,此时我们体温的示数和行走的图像将显示在与仪器相连的显示屏上。红外线是______(选填“超声波”或“电磁波”);仪器成像的原理与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相同。每天我们还用水银体温计检测体温,水银体温计是根据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

(1)电磁波;(2)照相机;(3)液体热胀冷缩;(4)36.1。红外线是电磁波大家族中的一种。仪器成像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相同。每天我们还用水银体温计检测体温,水银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已知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读数为36.1℃。

★典例二:(·湘西)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复学期间学校坚持每天早中晚给同学们测量一次体温。下面属于人体正常体温的是(   )。

A.0℃B.36.8℃C.68℃D.℃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考点二:熔化与凝固

★典例三:(·陕西)关于生活中的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超市里用冰块给食材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B.水银体温计是利用玻璃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C.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小水珠出现是凝华现象;

D.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A。A、超市里用冰块给食材保鲜是利用冰熔化过程中吸热,给食材降温,故A正确;B、水银体温计属于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故B错误;C、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饮料瓶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D、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A。

★典例四:(·恩施)夏季,我们吃雪糕感到凉爽。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

A.熔化吸热B.熔化放热C.汽化吸热D.升华吸热

A。夏季,我们吃雪糕时,雪糕由固态变为液体需要吸收热量,发生熔化现象;同时雪糕温度较低,周围的水蒸气越冷液化,放出热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典例五:(·哈尔滨)同学们利用图中装置探究“晶体熔化”的实验。

(1)小聪用手握冰块,一会儿看到有部分冰化成了水,并感觉手很凉,据此体验。请你提出一个与熔化相关的猜想。

(2)实验中,小聪把装有正在熔化的冰的试管从热水中取出。在安全前提下,放进冰水混合物中,试管中的冰会停止熔化,请你说明原因。

(3)要研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4)小聪又研究了海波的熔化,对比冰的熔化实验。在熔化过程中:海波与冰相同的规律是___________。能观察到的不同现象是_____________。

(1)冰在熔化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2)冰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相同,冰不能吸收热量,所以冰不会熔化;(3)需要用秒表和温度计记录不同时刻下冰的温度变化;(4)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海波和冰的熔点不同。(1)小聪用手握冰块,一会儿看到有部分冰化成了水,并感觉手很凉,说明手的一部分热量被吸走了,所以可以提出的猜想是:冰在熔化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2)冰在熔化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正在熔化的冰的温度是0℃,放进0℃的冰水混合物中,由于温度相同,不会发生热传递,所以冰不会熔化;(3)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时,实验中,需要用秒表和温度计记录不同时刻下冰的温度变化;(4)海波和冰都是晶体,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海波和冰的熔点是不同的。故答案为:(1)冰在熔化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2)冰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相同,冰不能吸收热量,所以冰不会熔化;(3)需要用秒表和温度计记录不同时刻下冰的温度变化;(4)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海波和冰的熔点不同。

考点三:汽化与液化

★典例六:(·十堰)炎热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常会看到雪糕周围冒“白气”,随后消失。该现象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依次是()。

A.液化、汽化B.升华、汽化C.汽化、液化D.液化、熔化

A。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后会看到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包装纸周围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之后这些小水滴从液态蒸发为气态,发生了汽化;A符合题意。故选A。

★典例七:(·荆门)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见到“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的应用情景,以下事例中与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A.沿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变化小;

B.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保温;

C.发现人中暑时,常在额头上擦冷水降温;

D.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

C。A.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温度变化较小,所以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小,不符合题意;B.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晚上向秧苗田里放水,水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以防冻坏秧苗,不符合题意;C.发现人中暑时,在病人的额头上擦冷水降温,是利用水蒸发吸热的原理,符合题意;D.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不符合题意。故选C。

★典例八:(·随州)以下有关现象及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景区用喷雾来降温是利用蒸发吸热;

B.夏天,凉爽的空调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它的形成过程属于汽化;

C.冬天,“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蕴含着“液化放热”的物理道理;

D.冬天,北方常出现雾凇的美景,它的形成过程是升华

A。A.夏天,景区用喷雾车喷雾降温,是利用水蒸发时吸热的特点,故A正确;B.湖面上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C.下雪是水蒸气的凝华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放出热量使空气的温度升高,人感觉不冷;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是吸热过程,从周围的空气吸热,导致空气温度降低,人们感到寒冷,故C错误;D.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直接变成的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A。

★典例九:(·荆门)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图甲是某小组同学组装的实验装置,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底部,此时应适当将______(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进行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______;

(3)图乙、丙是朵朵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其中图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分析该图除可知水的沸点外,还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

(1)A处向上;(2)减少从加热至沸腾的时间;(3)乙;(4)继续吸热,温度不变。(1)由于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需要将温度计向上调整,即将A处向上调整。(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可以提高水的初温,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3)水在沸腾前,气泡从下往上逐渐变小,沸腾时,气泡从下往上逐渐变大,图乙是沸腾时的情况。(4)由图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考点四:升华和凝华

★典例十:(·荆州)歌曲(云在飞)唱道∶“水是流淌的云,云是飞翔的水”“水是前世的云,云是来生的水”歌词描绘了大自然美丽的轮回。下列关于“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云中的小水滴是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形成的;

C.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固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形成雪花飘落大地

D。A.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云中的小水滴是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华成微小的冰晶,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典例十一:(·宜昌)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D。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盐会让冰的熔点降低,所以会有大量的冰融化成水,冰融化成水是一个吸热反应,因此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温度也会变低,会让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如果不加盐,则罐底附近的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zl/12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