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合一解说杂篇第三章则阳

第三章则阳

1.无德有知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

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擉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

则阳(鲁国人,名字为彭阳,字则阳)到楚国游说,夷节(楚国大臣)向楚王引荐了他。楚王不愿意接见则阳,夷节只好作罢回家。

彭阳见王果(楚国大臣),说道:“先生你为何不向楚王推荐我呢?”王果回答道:“我不如公阅休(隐士名字)。”

彭阳问道:“公阅休是什么人呢?”

王果回答道:“他冬天的时候,就用叉刺(擉)鳖于江上,夏天就休息在山林旁(山樊)。有人经过就问他。他回答道:‘这就是我的住宅。’”

王果又说道:“夷节既然都不能引荐,更何况是我呢!我又不如夷节。”

王果又说道:“夷节的为人,无有德行而有智巧。不以气节自许,可以不择手段地去处事,善于以智巧神化其交际。所以颠倒昏聩于富贵之地。”

王果又说道:“夷节这个人,你让他举荐你,打错算盘了。他不能以德性相助,反而会相互消耗。所以推荐你无益。”

王果又说道:“冬天受冻的人渴望温暖的春天,夏天中暑(暍)的人反而会求冬天的冷风。”赋闲在家的人想当官,当官的人羡慕逍遥自在的隐士。王果劝他知晓为官的利害。

王果又说道:“而且楚王的为人,外形尊贵而显得很有威严,自视甚高而待人刻薄。楚王对于有罪的人,毫无赦免之心,像猛虎一样凶残。除非是内怀贤德,而外有才辩,如同佞臣,如此有勇有谋的人方能伺候好楚王。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如何能够令楚王屈服(桡)呢!”

2.饮人以和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闲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王果又说道:“所以说圣人处于穷困的时候,能够使得家人忘掉其穷困。处于显达的时候,能够使王公大臣忘却爵禄,而转化高傲为谦卑。”庄子穷困的时候,家人会忘却其穷困。因为并不是无官可做,而是不愿意做官罢了。

王果又说道:“圣人虽然入世,只是逍遥游于世间。对于外物,与外物娱乐,如同看电影一样罢了,不会执着于外物。对外物不将不迎,看花开花落。圣人不会受物欲污染,保持本真。不会像丝线一样,放在蓝色染缸就是蓝色,放在红色染缸就是红色。圣人对于人,乐于与人沟通,而又不会受不好的影响,而能够保全自己形体,也能保全自性本心。”前面有讲,夷节这个人,与其交往,不会助长德性,而是损耗德性。

王果又说道:“所以说,圣人行不言之教,虽然没有言语,但是和气熏蒸人。使得世人饮其和气,就似乎已经醉了。圣人只要跟人并立站在一起,就能够感化父子,使得相宜。”

王果又说道:“公阅休为富有盛德的圣人,虽然有感化世人的光明德性,可是却归隐于山林。赋闲其施行教化,不着急出来做官。”相比之下,则阳却汲汲于名利。

王果又说道:“公阅休的思想,与一把人的想法,岂不是相差太远了呢。所以说,‘待公阅休’。”由于楚王的性情残暴,必然要等待大德。令公阅休先感化他,方可去亲近。并不是让则阳等待公阅休举荐他。

.旧国旧都

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生而美者,人与之鑑,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閒者也!

圣人达绸缪。圣人上达于形而上之道,能够解脱事物的纠缠(绸缪)。世人笑蚕作茧自缚,然而却不知自己也作茧自缚。蚕被有形的丝线束缚,看得见的丝线相对来说容易解开。人被无形的丝线所束缚,无形的丝线更难解脱。所谓的无形的丝线是行为所做,心里所想,嘴巴所说,这些都是在吐丝,作茧自缚。

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圣人已经恢复本心,发明本有光明的德性。圣人为大人,有大心,大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大心以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周遍天地万物。而世人不知为何如此,其实是每个人的自性本心本来就如此。圣人只是恢复本有良知罢了。

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道德经》中讲,归根曰静,是曰复命。事物纷纷扰扰,给人以无法解脱的束缚,然而归于根本,就是安静。静到了极点,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禅定,就可以恢复自性本心了。动静互为阴阳,本来无动无静,也要打破对静的执着。圣人不管是静是动(摇作),都以天道为宗师。行住坐卧无不是定,并不是一定要打坐。所谓禅定是心安于静定,而不是非得要坐着。即使在打坐,内心妄想纷飞,也不是禅定。圣人本无名,然而世人从而称之为圣人。

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世人忧虑所知甚少,而所行又不能恒久坚持几时,走走止止,停停走走,又如何能够知多少呢?修道如同走路,并不是站在路的起点就全部知晓沿路风景的。走多一步就可以同时多见到一些风景,是知行合一的。修道并不是向外走多远,而是向内走多远,在自己心地上做功夫,恢复本有良知。《道德经》中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生而美者,人与之鑑,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天生就很美丽的人,别人拿镜子给她照,如果不告诉她,说她很美。她不知道自己比别人美。圣人安于天道,如果世人不称之为圣人,他只是顺应自然罢了。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自性本心如同天然的美人,只是世人不知罢了。如果不告诉世人说,你的自性本心本来很美,世人是迷糊的,还不知道。如果你对别人说,你身上有无价之宝,别人肯定打死也不相信。无价之宝即是自性本心,其中具足一切。王阳明龙场悟道,就是顿悟自性本心。自性本心不管是世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听闻也好,不听闻也好,自性本心还是在那里。自性本心的宁静喜乐不会止息。世人喜爱自性本心也不会止息,毕竟是最天然的自性,毕竟是每个人的心灵家园。

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圣人大爱世人,而人给予圣人美名。如果不告诉世人,世人是不知晓圣人如何爱世人的。圣人以天地万物同为一体,把世人当成自己的收入,如何不爱呢?圣人以万物,以世人为刍狗,不得不爱。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不管是世人知道,还是不知道,听闻相信,还是不相信,圣人大爱世人都不会终止。圣人只是恢复自性本心罢了。圣人教化世人,无非是发明世人本有光明的德性罢了。世人安于自性家园,也不会止息,也不会有所变化。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自己的故国故乡,只要远远望着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每个人的自性本心就是故国故乡。虽然不知道,听闻也不信,可是莫名地也会开心。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虽然一眼望过去,会有丘陵草木的遮蔽(缗),这些杂物映入眼中占有十分之九,然而依稀可以看见故国故乡的影子,仍然觉得心情舒畅。所谓丘陵草木对应于物欲,物欲遮蔽本心,遮蔽十分之九,然而还可以依稀看到一点亮光。看一看,听一听故国故乡的消息都会感到开心了。更何况是建起十仞的高台,悬挂在众人之间,让众人可以登台观望呢?或者有人在高台上看清楚,虽然众人没有亲自登上去,听一听,轮流上去看一看,都会感到极其欣喜的。每个人都想亲自上去看个究竟,在高台上的是圣人。世人如果上了高台,也可以称之为圣人了。

4.除日无岁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也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冉相氏为古代的圣王。冉相氏得知大道的中枢(环中),也就是恢复自性本心,因而能随顺自然而成就万物。冉相氏以天地万物同为一体,无始无终,无时无期。

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得道的圣人与万物同游,随顺万物变化,然而一成不变化的是自性本心。不管何时何地,何尝舍弃自性本心呢!

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刻意有心以天道为宗师,如此就不能得道为宗师了。如果要以道为师,连成佛成道的欲望也都要放下。世人都是有心以天道为宗师,刻意地追求贤德,实则是追求名利,就会与外物一起失去本性。世人如同飞蛾扑火,都是如此,又能怎么样呢?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圣人不曾有心以天为宗师,不曾刻意仁爱世人,而是不得不爱。圣人以万物、百姓为刍狗而已。在圣人心里,宇宙是无始无终的,已经回归于万物诞生之初。爱因斯坦说过,时间和空间只是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前面有大风吹大树的公案,大风对应于心,大树的万种孔窍对应于万物实相,万种声音对应于万事万物。树欲静而风不止,圣人的心归于静定,万种声音就止息了,万籁寂静了,也就回归于万物未生之时了。

与也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圣人与世人同行而不废止。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然圣人有出世的心,但是入于尘世,与世人同行,帮助世人罢了。圣人虽然入于尘世,所言所行周备而不会沉溺(不洫)于物欲。圣人符合于天道,又是什么样的呢?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成汤为一代圣者明君。成汤知晓圣人之道,不管出身多么卑微,只要贤德,就会以之为师。伊尹原本只是厨师,拜为相国。成汤对于看门的贤德的人也不放过。有一个看守王宫御门的武官,官称为御门尹,名为登恒。成汤以他为师傅。身边不乏贤德人才,只是看有慧眼发现罢了。

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成汤虽然以看门官员为师,但是不局限于师傅所教。正所谓依法不依人,以自性本心为师,以良知为师。只是得到明师,以其为镜子,随顺成就自己的本性罢了。

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成汤作为圣人,并非为了礼贤下士的美名而刻意为之。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贤德,而以看门的、做饭的人为师,而是求贤若渴罢了。所谓的名,只是身外剩余之物罢了(嬴法)。如果落于美名,就陷入于是非、得失、美丑的两端了,就有分别心了。

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孔子虽然为人的师傅,可是尽心思虑,如何去为师。如果有心为师,就不是天道的宗师了。每个人应当以自性本心为师,如此才是天道的宗师。

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容成氏传说为古代帝王。容成氏曾经说过:“除去日,就没有岁了。所谓的岁,就是一年。一年为日积月累所得,如果把日去除,就没有年了。如果把内去除,就无外了。如果把自性本心遮蔽,如何能够成就外物呢?如果把镜子遮住,如何能够照见外物的影子呢?”西方科学割裂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割裂了心和物,所以遇见根本的困难了。除去内心,则无外物了。苏东坡有一首琴诗,如果琴上有琴声,为何放在匣子里不自鸣?如果手指上有琴声,为何不在手指上听?手指对应于内心,琴对应外物实相。琴声对应于万事万物。

5.求道而已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魏惠王(魏莹)与齐桓公订立盟约,然而齐桓公却违背盟约。魏惠王大怒,打算派刺客刺杀齐桓公。

公孙衍当时当犀首(相当于后世的虎牙将军)这个官职,听闻这个消息,感到很羞耻。他对魏惠王说道:“君候你为万乘之君,为大国的君主,而却如同匹夫一样去报仇!公孙衍请君候给我甲兵二十万,为君候你攻打齐国,俘虏其百姓,牵着他的牛马。让齐桓公难受一下,让他急火攻心,而痈疽发于背上。然后攻破并占领他的国家。齐国的大将田忌也会望风而逃,然后我就用鞭子抽打他的背,还要折断他的脊梁。”

魏国的贤臣季子听闻了,又认为公孙衍的做法比较可耻,就说道:“筑起十仞高的城池,城池已经筑起十仞,而后又去破坏掉,这都是苦了筑城人。坏了又要筑城了。现在兵戈不起足足有七年了,这是王业的根基所在。也是由于君候的仁德所致。公孙衍实在是挑起战乱的人,不可以听取他的意见。”胥靡,服劳役的筑城人。

魏国的贤臣华子听闻了,又以季子所讲为丑,他说道:“竭力劝谏讨伐齐国的人,这是在挑起战乱。劝说不要讨伐的,也是在扰乱人心。评论讨伐还是不讨伐是扰乱人心,这样的评论者也是在扰乱人心。”

魏惠王听闻就问道:“按照你的看法,该如何办呢?”

华子回答道:“君候只要求道就可以了!”如果君主符合于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然魏国就不会有危险了。华子还有功利心,而不知求于大道。十仞高的城墙不算高,更严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围墙。人与人之间被物欲所间隔,所堵塞,所遮蔽,所以心无法相通,就有怨恨,就会有战争了。

6.有国于蜗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zl/12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