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预防中暑,你要常做的7件事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规定: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年7月12日——年7月21日

中伏:年7月22日——年8月10日

末伏:年8月11日——年8月20日

三伏定义

“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详细介绍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每年的《农村年书》中登载着这样的日期。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

三伏养生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

另外,夏季暑湿对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应适当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菠萝、西瓜等。

扶阳去火多酸多甘

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

在祖国各地,因地域的不同,流行着在入伏的当天吃点什么的说法。比如在华北地区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民间谚语。我想,这种说法的产生,可能是在历史上的农耕时代,物质匮乏,缺少精米细面,伏期正值新麦收获不久,找个理由解解嘴馋。

数伏养生,重在护阳。起居宜晚睡早起,并且中午睡眠很重要!夜晚睡觉空调温度不能太低。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

三伏合适吃的东西

1、西瓜:我国民间早有一句谚语:“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西瓜性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热。   

2、薏米: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3、黄瓜: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   

4、鲤鱼: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

预防中暑的方法

1、首先要尽量避免受到阳光的直接曝晒。但我们不可能一整天都在家里呆着,所以如果我们要出门,那么我们一定要打伞或者是戴遮阳帽。这样可以避免太阳的直接曝晒,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2、适当饮水也是不错的方法。因为天气炎热人体因出汗水分流失很快,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多吃水果。喝一些酸梅汤、银耳汤、苦瓜汤之类的饮品。

中医讲究“时令养生”,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已经杀到面前,这时的养生重点、养生方法都有哪些呢?

1补气

暑天容易伤气,这会导致人体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所以三伏天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养生建议:花旗参泡茶

夏天最好的补气药是花旗参,特别是汗出过多、疲惫、心慌的时候,适合用花旗参泡茶饮。

生姜红糖水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生姜具有温通阳气,发汗解表的作用。红糖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风散寒、活血化淤之效,特别适于产妇、儿童及贫血者食用。有中气不足、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问题孩童,平日可适量饮用红糖水。

2养心

人体五脏之中“心”又与“夏”相应,因此夏季当以护心、养心为主。夏天出汗多,容易伤心阴、耗心阳,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有心脏健康隐患的人群尤其要提高警惕。

养生建议:常吃红色食物

红色属火,与心相应,红色食物入心入血。因此,夏季护心,就要多吃些红色的食物,比如红枣、樱桃、葡萄柚、藏红花、甜菜根等,其中一些成分可以起到养心、温阳、助眠的功效。

胡萝卜汁

胡萝卜若干,切成适量大小,置于研钵中捣碎成泥状。以纱布包之,榨挤出汁液。加入一大匙蜂蜜于胡萝卜汁中即成。其实用榨汁机比较方便,榨时可加适量水。饮用前可以加热。

3健脾

夏天没胃口是不少人的通病,脾胃为后天之本,吃不好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养生建议:陈皮茶

可以取陈皮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

陈皮茶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合暑天肚子胀气、消化不好,或者吃饭没胃口时饮用,如搭配上普洱茶,则效果更佳。

4祛湿

夏天多暑湿,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倦怠、肢体困重、胸闷、胃口不好、口中黏腻、头昏脑胀、抑郁等症状。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人群,很容易感受暑湿,从而导致心气亏耗,出现中暑症状。

养生建议:赤小豆薏米粥

取赤小豆50克、薏米50克、大米克、水适量;将赤小豆、薏米用水浸泡2小时左右,大米洗净,同煮成粥。

赤小豆善利水祛湿,还可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或者肝胆湿热;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可以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

5解暑

三伏天温度高、湿气重,解暑祛湿两手都要抓。

养生建议:豆蔻煮水喝

豆蔻性温,归脾、胃经,有发散郁热、祛湿的作用。将整粒豆蔻和冰糖一起熬汁,煮好的豆蔻水不但非常清香,而且口感甘甜,是一款清凉解暑又不损伤脾胃的饮品,三伏天里可以适当喝一些。

6清火

夏天与“心”相应,人到夏天都容易“心火”旺,而这也是对身体最大的消耗。这个心火有时会导致口疮、心烦、失眠等病症。

养生建议:喝莲子心茶

伏天养生必备莲子心,就是莲子中间的绿芯,能清热去火,主要清的就是心火。如果有心烦、失眠、舌尖长口疮,可以用莲子心20颗,再加些许绿茶,用开水冲泡后饮用。

荷叶茶

半张荷叶、滑石、白术各10g、甘草6g、水若干;

将半张荷叶撕成碎块,与中药滑石、白术和甘草,放入水中,共煮20分钟左右,去渣取汁,放入少量白糖搅匀,冷却后饮用。

7清热解毒

夏季容易使人热毒过盛,如果皮肤上出现痱子、皮疹,也可能是因为体内热毒过盛。如何清热解毒,成为了许多人入伏后常要面对的难题。

养生建议:绿豆汤

自己动手煮绿豆汤,煮的时间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豆子煮烂到开花,汤变得浑浊,喝起来有沙沙的感觉。

绿豆汤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等功效,对于轻度中暑、头昏头痛、胸闷气短、无汗烦热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三豆湯

绿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冰糖适量。

将豆子洗净,清水浸泡1个小时;将三豆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烧滚后转小火慢煮1个小时,待豆子开花后放入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放凉后连汤带豆一起食用。老人、小孩,肠胃不好的亲,可以加红糖(红糖属温性)代替冰糖。

食用时间:三豆汤一周可以喝两次,三伏期间喝最好,最晚可以喝到处暑。

本文由花輪收集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喲。圖片選自網絡!

溫馨提示:

文中所提到的中藥方及劑量請友友們斟酌,切不可隨意自行抓藥服用,身體出現問題敬請及時尋找中醫師看癥抓藥。

中醫的治療強調辨證論治,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對面的診斷及治療。

本公眾號關於醫生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提供中醫及愛好者作為學習參考思路,請謹慎參閱。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







































用什么中药治疗白癜风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skangd.com/zszl/4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