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高考是怎样的,你需要完成几步细说古

“现在学生要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挑出任意一科来都能难倒无数考生。还是古代好,就考一门写作,简单好多。

然而,古代的“高考”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说比今天难上十倍百倍都不为过。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不仅要寒窗苦读十年,而且入场过程也极其复杂漫长,难度不亚于考试本身,考试过程更是对身心的双重考验。就算是苏轼、王阳明这样的大才子,也要使劲浑身解数,才能熬过“高考”。

走,带你穿越回古代,带你感受一下,“古代高考”到底有多难!(看完心里平衡多了。)

科举费脑又费力

复杂的报名程序

投状是科举考试的必要报名程序,考生需要填写“简历”以显示其身份,除了基本信息(例如姓名,年龄,出生地,婚姻等信息)之外,还有三代人(曾祖父,祖父,父亲)信息和身体样貌自述。但是这个样貌叙述形同虚设,因为谁考试也不会带着祖宗三代,古代又没有照片,所以根本无法查证!

结保

结保就是相互保证,始于唐代。每三到五个考生必须组成一个保证小组,如果发生作弊,担保人应犯同样的罪行。它是科举考试“连坐”制度的扩展。此外,还有廪生担保与四邻担保三管齐下(廪生为科举考试中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四邻即街坊邻居)。注意!提交“简历”时,考生需要保证人的签名。

考官也艰辛

谁当考官

幸运的考生在通过当地考试,获得童生的资格之后,将迎来三个主要考验:乡试,会试,殿试,考试通过的人将依次晋升举人,贡士和进士。当您考上进士时,您就有机会成为一名考官。

科举制度逐步确立后,皇帝按照规定任命三级考试的考官。

其中,乡试考官有一名主考官和一名副手,而同考官有四名,他们被统称为“内帘官”,所有人必须是进士出身的官员。

会试只有一位名为“总裁”的考官,以及三到五个副考官,他们都是进士出身的一品和二品考官。此外,在明朝中期以后,还有18位负责评阅五经试卷的考官,通常称为“18房”。

最后,如果您足够幸运地进入了最终的考试-殿试,您将看到亲自主持考试的大老板皇帝以及包括大学士,尚书,翰林学士,詹事等在内的豪华阅卷团队。

以上是主要负责主持考试或评判试卷的官员。此外,在考场内外,还有负责行政工作,主管督导考试的提调官,并有专职人员负责诸如糊名,誊录,监控和安保等特定人员。

贡院监考

在考场里,监考官们经常很紧张,并练成一副“火眼”。

从宋代开始,考试在贡院进行。考生被墙壁隔开,称为号舍。官员在号舍间来回走动,发现考生作弊,会立即被清除出考场。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的贡院在建筑设计上非常独特。以北京贡院为例,二门正中悬“龙门”金字牌匾,龙门以北是一座两层的明远楼。在考试期间,监考,监场和巡察等官员登上高楼瞭望,居高临下,便于监管。

别头试

科举考试也有关于“避免亲信”的规定。从唐代开始,如果考官的子女和亲戚也参加考试,他们将被安排参加“别头试”考官也要另派。

封闭考院

在会试中,为了防止考官与考生串通舞弊,考官到达考场后直到评估结束后才被允许回家,其间只能到贡院居住,并切断与外界的一切接触。

判卷改卷

糊名(弥封)

糊名或称弥封是考官评判试卷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自宋代以来已广泛使用。

考试结束后,考官将考生的简历折叠封盖,用白纸将其密封,然后印上“骑缝章”,以防止考官看到考生的信息。你觉得很熟悉是吗?这不就是“密封线内不准答案”嘛!

誊录、对读

实施糊名方法后,考场纪律变得更加严格。但是,有些考生通过在试卷上打标记和写密码来提醒考官自己的身份,仍然存在考场作弊的现象。于是“誊录”应运而生。由誊录官用朱笔(红笔)抄录原卷一份再供阅卷官评阅,该卷称为“朱卷”。朱卷与原来的墨卷对照无误后,墨卷被封存。

评估有叉没有勾

习惯了老师用红色笔在作业本上画的对号和叉叉,您知道科举考试考官在评估分数时会画些什么吗?其中,○△,

×(圆,尖,点,直,叉)代表从高到低的五个等级,并且该评估方法针对不同的考题和不同类型的科目统一实施。

转桌

在殿试中,为了确保试卷评判的公正性,同一张试卷需要由多名考官共同审查,这被称为“转桌”。阅读完一份试卷后,每个考官都会在试卷上写下他的姓氏,并同时标上优或差的评判记号,等到阅读完分配给他的试卷后,再审阅其他人看过了的试卷,依次轮流传阅。如果您发现同一张试卷的评估结果有很大不同,则需要派另一位考官进行检查,以调查是否有人徇私舞弊。最终评分由首席监考官综合个人评估给出。

实际上,在其他各级别的考试中,“相互阅卷”系统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今天的高考,同一份试卷也将由多位审阅者同时进行评审,以确保最大程度的公平。

在评判了试卷之后,考官将按照各个级别的考试规则公布其排名。但是,为了方便考生随时查阅自己的试卷,试卷会保存很长一段时间。

从入考场到考试,再到评判试卷,程序繁琐,让人不禁感叹在科举考试中考生甚至考官真的不容易。科举考试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科举考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人才的选择和阶级的流动。

人人平等?不存在的

都说现代高考,是人生最公平的一次竞争。

虽然有少许“走后门”的新闻,但比起“古代高考”,真的已经算是超级公平了。

毕竟在古代,高考不仅看才华,还要看脸?!很多人,一出生就注定是落败的结局。

据《选举志》记载,唐朝的科举考试有四大准则:第一看长相,第二看表达能力,第三看字写得好不好,第四才是看文章。

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如果你长得很难看,那对不起,估计此生和中榜无缘了。比如诗人罗隐,才高八斗,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扬。

但他考了十多次,都没有考上,估计和他长着一张“奇丑无比”的脸,有脱不掉的关系。

说什么颜值不够,才华来凑。若在唐代,你颜值不够,高考可能会彻底凉凉。

第二,“古代高考”的门槛很高,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

若你真的想穿越回古代去高考,记得一定要选好身份人家。如果你恰好是女儿身,那拜拜,想考试门都没有。

其次,就算是男儿身,还要看你的地位阶级。如果你的老爸老妈是大户人家的女婢或奴仆,或者是做仵作、巡捕等工作,就属于“贱民阶级”,不能参加考试。

一直到清朝,“身家清白”这一项,都被看的十分重要。祖上三代,若有人是娼(妓女)、优(唱戏的)、隶(皂隶)、卒(士兵),都不能参加考试……

第三,古代没有九年义务教育,花钱如流水。

古代没有公费上学的政策,没钱想读书,是真的很难。

买书、学费、衣食住行、有时要免不了请客送礼、吃饭应酬……样样要花钱。

电视剧里经常看到,有些穷书生为了赶考,还要借钱凑路费,不是为了情节需要,而是去考试这一路,真的很烧钱。

鞍马劳顿,舟车辗转,有些人一花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还要预防各种疾病意外,不走运,中途命丧的大有人在。

太难了啊!想想现代高考,我们需要付出的只是努力,

而在古代,你要有好看的颜、男生的身份、清白的身世、和相对富裕的家境,才有可能得到考试资格。

这样看,身为现代考生,已经很幸运了。然后,你接着往下看,会觉得自己更加幸运!

拿生命在高考的古人

相信很多人,就算知道了古代参加考试很难,心里还是会存着一丝侥幸:

参加考试很难,但考的不难,那还是比现代好啊!

错!古人要是知道我们有这个想法,估计要哭死,会憋屈地“锤头顿足”:如果你们穿越古代来科举,估计早就崩溃了!

不是吓唬人,看完古代的高考现状,相信你都忍不住替他们绝望。

唐朝:考上都老了

知道古代高考多吓人吗?各个朝代有不一样的“惊悚玩法”。

在唐代,有史上最复杂的考法等你来战。有五十多个门类等着你,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明经”和“进士”。

其中“进士”最难考,有诗赋、论议(现代版的议论文写作)、对策、经义……要求你有文采,有政治眼光,还要有超强的记忆力。

有句俗语说“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五十岁能考上,就算年轻有为了。而现代五十岁,都差不多准备退休了。

宋朝:万里长征式的科举过程

宋朝,科举制度改革了,考试制度又长又累。

要想考上当官,你要经历州试、省试、殿试三个环节,逐步晋级,从秀才→举人→进士。

这三场考试,都是三年一次,一路升级打怪,最后来到皇帝主持的殿试,经皇帝直接考核,觉得你OK后,才算完结撒花。

明清:最恐怖的八股文来了

历史学到过,“八股取士”是公认最恐怖的考试模式,难度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写八股文,有一套严格到“变态”的规范:从内容到篇幅、从主题到观点,连修辞手法都被限定得死死的。

多一点,少一点,都要被直接扣分除名。

除此,明清时期,也依然延续着宋代的习惯,考几场。其实,考多少场不是问题,考试过程才是个大问题。

明朝人形容:三场辛苦磨成鬼!天知道有多折磨。

首先,进考场前,你要被严格搜身。

排队脱光衣服,里里外外搜查一遍,据说平均每个考生要被搜查两小时。

进入考场,避免作弊全是单间,称为“号房”。听起来像在坐监狱,其实真差不多。

每个号房就是一件窄窄的小黑屋,考生自己带着笔砚、蜡烛和干粮,进去之后要第二天早上才能出来。

怎么睡觉?两块木板了解一下。最可怕的是,这种“号房”,夏天不通风,要被闷得中暑;冬天不保暖,又被冷得直发抖……可不比坐牢还惨吗?

《明斋小识》:初八日天气微凉,人悉兼衣。及明午暴热,日如火炙,甚于三伏,又旁置红炉,后叠衣服,遂致两眼昏懵,气不能出。至二场以单衣进。十一夜半,大雨忽来,陡然寒冷,体僵齿战……

然而,坐“号房”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的“号房”刚好就在茅厕旁边……

想想炎热的夏天,粪桶经暑气一蒸,臭味弥漫,快要窒息。

据说有考生就是因为,坐在厕所旁边,被熏得头昏脑涨,最后不但没考中,还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没命。

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你还要保持高效率的答题速度,一口气要写好几篇八股文……听着都害怕。

低到发指的录取率

上学时,老师肯定说过:高考,是千军万马在抢着过独木桥。

而到了古代,可不是在过独木桥,而是在爬钢丝绳!

据中国教育史研究者李林统计,到了晚清的时候,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大概是16-18万人次,而真的能考上,只有-人。

算一下这个录取率,只有3%左右。而现代,我们的高考的录取率达到了75%,足足是古代的25倍!

高考,

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站点,

那里有与众不同的风景,用心欣赏与体会,

无论收获多寡,都请留在心底,

转身开启下一段旅程。

相信不论考试有多难,

只要怀有一颗坚韧的心,

坚持最后,势必会取得好的结果。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著作权人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更多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u/5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