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当时,大同中医新一年的ldq

星期二大同中医

夏至已过,炎热的夏天正式降临,也即将进入新一轮的“三伏天”,此时正是“春夏养阳”的好时机,越来越多的市民朋友上门咨询今年“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时间,因此大同中医三伏贴正式开始接受预约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伏贴疗法又名天灸。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易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体质在这一时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不佳时期”,在冬天治寒证,就像在雨天晾衣见效缓慢。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

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三伏贴适用于寒性疾患

现代研究证明,三伏贴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血清总补体含量,改善血液黏稠度,并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虚寒性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各项指标。

根据疾病情况辨证取穴,选择药物贴敷,或祛寒达表,或强身健体,或暖五脏,或通经络,适用于所有寒性疾患。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性胃溃疡、痛经、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等。

三伏贴的禁忌事项

1、在中医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敷贴,建议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暂不敷贴。

2、敷贴前需清洁皮肤,严重心脏疾患、瘢痕体质、严重皮肤病、过敏体质、发热、吐血者、孕妇勿用;糖尿病慎用。

3、成人可贴4~6小时,小儿2~4小时,若感疼痛或烧灼不适可提前取下,小儿时间适当缩短。贴药后减少活动以免药物脱落,取下药贴时,请用温水湿敷后轻轻揭下。

4、患者在敷贴期间饮食宜清淡,尽量不要吃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一些容易引起过敏的油腻食物也最好不要吃。

5、患者在敷贴后不要剧烈的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让风扇、空调对着身体吹。

6、敷贴过程中如果出现小水泡,可以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但是如果水泡比较大的话,一定要妥善处理,以防出现皮肤感染。在第一次贴的时候,时间可以不必过长。

三伏贴常用保健穴:

1.人体最大的穴位——大椎

功能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即在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那个突起下方的凹陷中。

2.生命之门,动力之源——命门

功能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跟肚脐在同一水平高度,可以沿着肚脐向后找,到了背后正中的棘突下面的凹陷就是此穴。)

3.回阳救逆之穴——神阙

功能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4.元阴元阳交关之处——关元

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定位: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

5.专治一切脾胃之疾——中脘

功能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6.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功能主治:长灸足三里,可以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能力,中老年人长灸足三里,还可以预防中风。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年三伏贴贴敷时间表

初伏贴: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贴:7月21日—7月30日

伏中加贴:7月31日—8月9日

末伏贴:8月10日—月19日

预约-

文章经综合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y/8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