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伏
天
东方幸福
年三伏天具体时间
"
年7月21日~年7月30日为头伏10天
年7月31日~年8月9日为中伏10天
年8月10日~年8月10日为末伏10天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一年过半酷暑至。大暑在小暑之后,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盛夏的最后辉煌。
《二十四节气解》:“大暑,乃炎热之极也。”大暑正值“三伏天”里,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大暑在十二消息卦里属于遁卦,不管是“遁”,还是“伏”,都有退让的意思。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大暑养生要点1大暑养生,重在养心诗人白居易在《消暑》诗中说: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只要保持内心的淡泊和平和,就可以让清风自来。
2三伏养胃,健脾除湿在大暑节气,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这些食材都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帮助市民安度盛夏。
大暑气候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所以养生强调要注意补充体力。清淡饮食能防暑,要多吃新鲜蔬菜。蔬菜和瓜果可为人体提供必需的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素,还能为人体补充所需的大量维生素。
养生专家提醒,大暑前后饮食应清淡多样化,多食营养丰富的果蔬和蛋白质,并适当食用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
3湿热交蒸,严防中暑大暑时节保养不当很易中暑,其症状常常是全身乏力、头昏心悸胸闷、出虚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慌乱,首先避开闷热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然后采用各种办法帮助身体散热,补充水分好好休息,再喝点淡盐开水、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但对于严医院治疗。
此外,三伏天湿热交蒸,细菌、病毒繁殖快,皮肤病发病也增多,如湿疹、痒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屋内要多通风,坐公交车后要洗手。此节气细菌繁殖极快,易致食物中毒,如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要尽快看医生。
4因人而异,安度酷暑老年人要防心脏病,三伏天降雨增多,气压偏低,是心脏病的高发期,老年人尤须注意保护心脏。在此期间要保持精神安静平和,不生气、不发怒。夏季天热,重在养心,老年人可以多练练琴、棋、书、画等,以使心态清静、心旷神怡。
中青年要预防疲劳过度,三伏天出汗多,消耗大。天热又影响食欲,再加上睡觉晚,起得早,而工作量却不因天热而减少,相对的就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极易出现疲劳过度。故中青年上班族在三伏天要保证每天6~8小时的睡眠,饮食注意营养,早餐要吃好,可吃些鱼、鸡蛋、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否则身体入不敷出,影响健康。
儿童要防脾胃病,中医认为儿童为“纯阳”之体,加上大暑季节天气闷热,小孩普遍喜欢吃冷饮,喝冰镇可乐、汽水等。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还不健全,过食冷饮会使胃肠道内温度骤降,局部血液循环减慢,从而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影响胃肠对营养的吸收,严重的还会出现胃痛、腹泻等脾胃疾病,影响生长发育。
大暑养好这三处1养好肺很多人认为夏季养生应该先养心,其实不然。在《黄帝内经》中记载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简单的说肺就是仅次于君主的心脏的器官,掌管着人体气血的疏散和分布。
中医理论中“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肺可以协助心脏推动人体血液的运行,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如果肺出现壅塞,则会导致心血运行不畅,肺气不宣畅,则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另外,在《医学源流论》中记载“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湿则气闭而邪结”。
所以夏季养肺更重要,夏季养肺不仅仅是为了夏季的健康,更是因为之前沉积在体内的寒气还会造成来年的肺部疾病,导致冬季肺更容易受出现咳嗽、气喘、肺炎等。
01.中医养肺
夏季中医养肺最好的方法就是“三伏贴”,大暑这一天的是贴三伏贴的第二贴,所以这一天不能忘记遗漏它。
按摩檀中穴:经常轻叩击两乳中间的位置,可以治肺气咳嗽,气短气逆、胸口痛,具有养肺保健的作用。
另外,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也要为肺做到保暖避寒。空调底下要多穿一件,避免寒气入侵。
02.夏季食物养肺
夏季吃“苦”要适量,在《千金要方》中记载: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夏季吃苦虽然可以清心去热,但是吃多了会助心气而抑制肺气,使君臣不调。
所以夏季要多食姜、蒜、葱,来使寒气得以发散,肺得以活血行气,更有助于推动心血。
2养好脾中医理论中更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导致人体疾病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其中的湿气最可怕,湿气最容易渗透,而且从来不单独战斗,往往去其邪气一同作战而使人体生病。
所以夏季不仅仅要养好脾,更要注意避湿!
01.从食物中健脾
茯苓和白术这两味中药的药性比较平和,当体内有湿气时候可以去湿,当身体正常时候服用他们,可以健脾,防病。
所以在食物这个加入茯苓和白术不仅仅可以去湿,还可以健脾防病。
另外,红豆和薏米是夏季去湿的良药。红豆和薏米同食,在不给脾胃增加负担的同时还可以去湿,消肿。
在这两物中如果加入百合、莲子,还可以治疗因湿而出现丘疹、失眠烦躁等。加入生姜则可以治疗胃寒、胃痛、食欲不振等苦夏症状。
02.从生活习惯上避湿
夏季人体易脾湿多是和天气,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那么夏季想要避湿,就必需从这些方面着手。
首先,生冷要少吃或不吃,因为其容易给脾胃造成负担,脾胃消化功能减弱,加重脾湿。
3养好脚脚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中医认为“足”为人之根,人体的12经脉中有6条经脉和足部有关,这些经脉联络脏腑、运行血气、通表里,贯穿人体上下。
另外,脚部有33个穴位,占人体穴位的1/10,其对于人的重要性相当于植物之根。
民间更有俗语“寒从足下生,病从寒中来”,“寒从底来”的说法。夏季为了贪图凉快往往,穿凉鞋、赤脚或用冷水冲脚。
这些行为往往会使体内寒气和湿气加重,体内湿气重,外吹空调电扇则形成风湿。这也是为什么夏季会出现关节骨痛的原因。
大暑节气不仅仅是7月22日这一天,而是一个长达15天的夏季最炎热的时期。在这15天中养好肺、脾和脚,至关重要。养好这三样则全年健康不得病,养不好则做一个长年“病美人”!大家一定要注意啦!
大暑出出汗,泄出旧病和寒邪俗话说「有钱难买六月泻,泄出旧病和寒邪」,农历六月正是此时。此处的泻,是疏泄、疏通的意思,是指出汗。这句话说的是三伏天要适当出出汗,不要总躲在空调冷气中,错失了人体一年当中排病的最佳时机。
夏三伏极热时,汗要多出,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石成金《传家宝》)
中医提倡的出汗,叫「动汗」,例如运动、劳作、晒背、艾灸、泡脚等,或者吃一些辛温食物让身体主动出汗水。这种出汗能帮助身体气血运行,把体内更深层次的寒和湿排出去。
此时正是一年里最宝贵的「出汗季」,阳虚体寒的人千万不要错过了,主动出汗养生项目安排起来:
1晒背中医认为后背属阳,胸腹属阴。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经过背部。晒背,让太阳的阳气和背部的经脉相接,为我们提供强大而充足的能量,将湿性阴邪祛除。
《黄帝内经》说,夏季要「无厌于日」,三伏天晒背,让太阳的阳气和我们背部的督脉相接,相当于利用了自然的阳气,为我们提供强大而充足的能量,
「动为阳,静为阴」,办公室一族,常常一坐一天,容易引起下焦寒湿不化,臀部凉、腿粗等,真的需要好好晒背,扶阳化寒湿。
但是晒背时一定要注意防晒,所以大家要先擦好防晒霜;晒的时候要在室外,而不是隔着玻璃和窗子,晒的时候需要穿衣服,一件浅色薄衫即可。趴在躺椅上晒20~30分钟左右即可,期间还可以喝点莲子芯和菊花泡的水,用来去心火、肝火。
2泡脚睡前常用艾叶50g煮热水泡脚,然后用手搓热涌泉穴下,有驱寒除湿、引火归元的作用。
泡脚的温度不要太高,稍微有点热就好。出出汗,帮助身体把寒湿排出去。以背部微微发汗为宜,不能泡到大汗淋漓。
3喝姜枣茶夏天这么热,为什么还提倡喝姜枣茶呢?
因为在夏天,我们人体处于开放状态,阳气生发,毛孔张开,非常利于排寒。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身体里积聚的寒气,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沉迷在冰镇冷饮里无法自拔,又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东方幸福国际母婴会所是”集妈咪孕前期、孕中期、孕晚期、月子期、产后期、产后轻医美抗衰、体质调理营养餐、婴儿抚触、婴儿智护、婴儿水域浅漂、母婴摄影、育婴早教为一体的星级一站式、多元化、专业的月子会所。为当代年轻、时尚、追求健康与美丽的妈妈提供专业、科学、便捷、健康、安全、温馨的月子服务。我们的服务宗旨:让宝宝舒心!宝妈安心!老公省心!父母放心!我们的愿景是:健康一个宝宝,幸福亿万家庭!
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