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到底要不要吹空调

QQ客服网络客服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jiepai/12746.html

原题:夏天这样过,再也不怕热了

文:李太云

引言

夏日高温来袭,出门热得受不了,整天在室内吹空调又怕湿气太重,午睡起来感觉没精神,稍微运动一下就浑身是汗,天天盼着下雨,可雨就是不来。

那么这炎炎夏日,该如何正确避暑呢?百度上有的我就不说了,诸如注意防晒(这还用说吗?)、多喝水(夏天喝水肯定比冬天多)、多吃瓜果(夏天是瓜果的季节,你忍得住吗?)……大家自己去百度。

我写文章的原则是保证所有的观点及内容全部或基本原创,至于观点是否完全百分百正确,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表达我认为正确的观点,其他的交给时间。

关于避暑

在谈避暑这个话题之前,我想首先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应该要“一分为二”来讲:大部分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肯定是室内工作者,平常都很少有机会晒太阳——甚至是属于我建议要经常出去晒太阳的人群;真正需要避暑的人,是那些经常在户外工作的人,可他们大多没机会看到这篇文章。

所以分两部分来说这个问题:

1、对于长期在室内的人来说,早上太阳出山之后的那一段时候、或者下午太阳落山之前,都可以到户外去晒晒太阳,最好在有树木或流水的地方。这个时候出门,是吸收天地精华,补气,这个“气”包括自然清气,也包括太阳光的能量,还有地球本身的磁场,是人与天地的一个互相感应的过程,它会为我们提供一整天的能量。是的,你可以只是到公园里散散步,也可以是去爬山或者做任何运动,或者只是静静地坐在草地上,就能达到上述目的。在正常上班的“朝九晚五”这段时间里,你可以使用空调或者风扇来给室内降温,也可以像以前农村把水喷洒在地板上来给室内降温,或者拿把手摇扇手动扇风也行,总之,根据环境和实际条件随意就好。

2、对于白天在户外工作的人群,白天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衣服合适,既不会晒伤皮肤,又能尽量透风、凉爽,衣服吸汗性要好,或者在保证不被晒伤的前提下尽量少穿衣服;晚上一定要休息好,但是最好不要吹空调、也不要直接对着风扇使劲吹。晚上多吃蔬菜水果,白天多喝水,也可以用稀饭代替干饭。

关于空调

空调到底要不要开?

回答:有些人适合吹空调,有些人不适合吹空调,一般来说吹了空调之后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空调对身体的不良影响(俗称“空调病”)。

1、哪些人适合吹空调?特别怕热、爱出汗、不吹空调睡不着觉、或者不吹空调就整个人浑身无力无精打采的人。也就是说,首先保证不要大量出汗、保证睡眠、保证人的精神状态、保证不被热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是保证空气温度,二是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建议喝温开水),三是在离开空调房之前,应该慢慢适应外界的温度,也就是说温度变化不要太突然、温差尽量不要太大。

2、哪些人不适合吹空调?容易吹风受寒感冒咳嗽、阳虚怕冷后背冰凉、从不出汗或极少出汗的人。也就是说,本身呼吸系统功能较低和身体免疫力不强的人不宜吹空调;其次是阳虚的人,阳虚的人既容易怕冷也容易怕热,但是即使感觉到热,也不能随便吹空调,这种阳虚的人后脖子或者腰部经常感觉凉凉的;第三种出汗少的人本身汗腺闭塞,身体与大自然的能量交换、信息沟通的通道不够顺畅,这样一来侵入人体的风、寒、暑、湿、热邪都比较不容易宣泄出来。此外,还有一种,就是平常极少吹空调的,或者长期从事户外劳动的,不要突然长时间吹低温空调,否则很容易出问题。

3、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来了,到底应该怎么吹空调、吹了空调之后应该怎么做?

空调的风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要不是长时间的吹,一般是没有什么特别损害的,它对人体真正有害的东西主要是随着空调吹出来的那种白色的“冷气”,那个是水分子凝结而成的,也就是说它的主要成分是水。水就是湿,这个湿气被风带着吹向人身,侵入人体,就会形成寒湿或风湿。

临床上我们会发现,每年夏天一到吹空调的季节,颈肩不舒服的人特别多,因为在这个颈部,集中了“风池”“风府”“风门”“秉风”“翳风”等与“风寒”有关的穴位,而尤其是“大椎穴”更是人体风寒湿聚集最集中的大穴,所以后脑勺后脖子这一块,是一定要保护好不能吹风受寒的。空调对人体有寒的水汽或冷气正是通过这些穴位进入人体的,当然还有各大关节,比如腕肘膝踝关节等。

所以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要光着膀子、站在空调风口对着吹。那些经常光着上身对着空调吹的人,最后身体一定会出问题。

其次,长时间吹空调的,尽量穿有领的甚至高领的长袖或外套。比如有的办公室喜欢把空调开得很大,而有些人则冻得起鸡皮疙瘩了也不敢说自己冷,最后受害的一定是自己的身体,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女生,因为很多办公室空调的控制权是在部分男生手里的,而女生就算冷得发抖也不敢吱声,因此我建议最好穿长衣长裤配运动鞋,免得吹出各种妇科病来。

再次,一旦感觉自己受寒受凉了,或者感觉浑身无力、肩背沉重了,可以马上泡姜枣颗粒喝,或者自己用生姜大枣红糖煮水喝,或者到药店买干姜、大枣、桂枝、白芍、葛根之类的煮水喝,把风寒湿邪赶出体外。

关于湿气

长夏湿气主令,夏天本身湿气就很重,再加上吹空调,人为的增加了湿气侵入我们身体的机会,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把这个湿气化解掉?

下面我们详细聊一下湿气。

湿气主要包括湿热、寒湿、痰湿、风湿四种。

1、湿热的表现:舌苔黄腻、肢体沉重,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在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在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在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法:清热祛湿,以知母、石膏、黄芩、黄连、黄柏、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桅子等为主,中成药可用龙胆泻肝丸、知柏地黄丸等。

2、寒湿的表现:舌苔发白,面色发青、发白、发黑、发暗,反复的口腔溃疡,口嗅;流出的汗是凉汗;经常腹痛、腹泻;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咳嗽时痰是稀白的,流清鼻涕;脸上长痘和斑,长湿疹、牛皮癣、白癫风,手、脚长年冰冷;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寒湿的治法:温中散寒祛湿,以生姜、干姜、附子、桂枝、肉桂、茯苓、白术、泽泻等为主,中成药如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等。

3、痰湿是湿气久困而成,水寒土湿,脾阳不足,阳虚水泛,清气不能上升,而湿浊不能下降,郁而成痰。舌苔滑腻,上有水湿,苔黄或白,黄浊者为热,白为寒。大便黏稠,或不成形,或粘马桶。俗话说,千寒易祛,一湿难除。这个湿大多指的就是痰湿。痰与湿胶着,困住脾阳,使阳气郁而不升,形成阳虚;痰湿粘稠,不能下行,阻滞肺胃下行的气机,使金水不能敛藏于肾,则肾虚益甚。

痰湿的治法:化痰祛湿、温阳散寒。可选用二陈丸、平胃散、越鞠丸、六君子丸、金匮肾气丸、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胶囊、补中益气丸等。

4、风湿相信是大家最不陌生的,因其病因复杂、根治较难、疗程较长,所以在这里不多作解释。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风湿病病程漫长,在气候突变或梅雨季节及台风、暴雨、严冬、酷暑时,其酸痛、钝痛、刺痛或麻痛感,都会明显加剧。所以素有风湿者一定要注意,既不能经常吹空调,又不能捂得太热。经西医确诊为风湿的患者,应当使用中药来调理治疗,在这些慢性病的治疗方面,中医比西医是确实有优势的。

关于中暑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中暑的问题。

跟前文讲避暑的问题一样,中暑大概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长期在室内的,由于室内温度较高、空间较狭小、空气流通性较差,造成中暑;二是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然后突然改变环境,到常温或高温的地方,尤其是空间较封闭的地方如厕所、或是烈日暴晒的地方,极易引起中暑;第三种是在户外高温爆晒的环境下劳动引起的中暑。很多人都有过中暑的经历。中暑的时候主观上主要有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身冒冷汗等感觉。

下面是百科上关于中暑的描述,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写的和百科上的有什么区别: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人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核心体温(coretemperature)达41℃是预后严重的体征;体温若再略为升高一点则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可加重预后。

中暑的诊断可根据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时出现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和(或)晕厥,并应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与热射病特别需要鉴别的疾病有脑炎、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性肺炎、菌痢、疟疾;热衰竭应与消化道出血或宫外孕、低血糖等鉴别;热痉挛伴腹痛应与各种急腹症鉴别。

那么中暑发生以后,应该怎么办?

首先人要转移到常温的、通风的、阴凉的地方,然后喝点温开水,有条件的尽量平躺着休息。

其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揪痧:这个是最简单的,随时随地都可以,不需要任何工具,只需要一点水就可以了(在最干旱最无助的环境里,用自己的唾液即口水也可以),抹一点水在颈项部,然后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皮肤往外扯,就可以出痧。

2、刮痧:用任何类似于刮痧板的工具都可以,比如家里吃饭用的调羹,以前农村也有人用硬币(硬币棱角太尖,不建议使用),用植物油作介质,在颈椎与胸椎两侧刮出痧。

3、拔罐:对于中暑来说,应该是先刮痧再拔罐,因为它们的表里层次不同,作用效果不一样。火罐气罐都可以,只要理论和方法是对的,就不要太拘泥于形式。

除了以上外治法,还可以同时服用中药:

1、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2、十滴水:滋补性中成药名称,由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辅以乙醇熬制而成。十滴水在中医理论中具有健胃和驱风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

3、生脉饮(《医学启源》,有中成药):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辨证要点。

4、香薷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解表清暑,健脾利湿。适用于夏季感冒,夹暑湿证。主治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是由于静而得之,故名"阴暑"。主要病状有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等。)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5、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清暑化湿,益气生津。暑热气津两伤。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注:文中所有药物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擅自服药者后果自负。)

正文完

如果你认同本文观点,欢迎留言、点赞、转发。谢谢!

中约医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u/8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